警醒!别让小事 “偷走” 孩子的成长力

诸多家长常不经意间陷入一个误区:在小事上过度消耗孩子。
这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实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且负面的影响。友妈帮托管

小事指导背后:藏不住的傲慢
一直以来,我都自认为是个尊重孩子的家长,平日里也很少对孩子疾言厉色。
直至偶然翻看家中监控,才惊觉自己的问题。
那天,儿子兴致勃勃地练习炒菜,我在一旁看似温和地“指导”:“这个不对,得切小一点,要不不容易熟。”“这样不对,要先炒鸡蛋,再炒西红柿。”“怕什么怕。”“等等,你这么做不行,得低一点,否则油会溅出来。”
监控摄像头距离厨房有段距离,我虽看不清儿子当时的表情,但回看这段录像,都能深深感受到那种令人窒息的氛围。
我看似好心的指手画脚,实则给孩子带去了完全不必要的压力。
这些话虽未含脏字,却如同一把把利刃,传达出伤人的信息:
你是错的,我才是对的;这事儿只能按我的方式做,你必须听我的;只有我知道怎么做,你什么都做不好。
我的傲慢,未经言语却悄然潜入孩子内心,给孩子带来了难以察觉的伤害。
 
不起眼小事,却是孩子成长的“隐形杀手”
类似这种过度“指导”,几乎渗透在孩子生活的每个角落。
“别穿这个,今天冷,你看我穿多厚。”“书包背好了,怎么歪歪扭扭的。”“别碰这个,危险!”“哎呀,玩点什么不好非玩这个。”“拿好水杯,别忘了喝水。”“你看你看,这又错了。”
家长们将大量精力放在对孩子一举一动的“监控”与“指导”上,且往往伴随着制止与指责。
似乎在家长眼中,没有这些“好心提醒”,孩子的生活就会陷入混乱。但实际上,孩子在这种时刻被紧盯的环境下,承受着难以负荷的压力。
日复一日被这些小事消耗心力,孩子根本无法健康成长。
他们做任何事都被判定为错,长期沉浸在悲观、压抑的情绪之中,即便再强大的内心,也终会被击垮。
长此以往,孩子变得做事拖延、注意力难以集中、遇事轻易放弃、面对挑战便退缩,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朝气与活力。

明智育儿:避开小事消耗陷阱

1. 无关紧要之事,放下责备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家长全方位的关注之下。
他们的生活轨迹基本是学校与家两点一线,在学校被各种校规束缚,放学后也没有肆意玩耍、自由探索的空间。
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过于密集,导致孩子生活中的一点点小事,诸如饭吃少了、字写乱了、衣服皱了、鞋子乱放等,都会被反复提及。
曾有网友分享在北医六院挂号大厅的见闻:在挂号高峰期,短短时间内,就看到四个家庭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过度“指导”。
孩子的每一个动作,哪怕是插卡、拿收据、整理衣服帽子等再平常不过的举动,都会招来家长一句“指导”。
这些事情本就无关对错,可家长却不断挑错、反复唠叨,使得孩子的身心始终处于紧绷状态。
英国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形容被责备的孩子:“那原本充满了歌声与欢笑的身体,突然之间就变得畏缩、紧张、一蹶不振,原本神采奕奕、热情激动的脸上覆盖了阴霾。闪闪发亮的眼神黯淡了,恍惚地看着家长的脸,等待暴风骤雨慢慢归于沉寂。”
孩子成长固然需要批评与指导,但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家长应学会放下对完美的执着,给予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
2. 孩子能自主之事,切勿控制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父母想让女儿吃虾,认为虾营养丰富,可女儿就是不愿吃。友妈帮托管
于是父母发怒,怒吼着将小女孩拖出门外,让她在深秋漆黑的楼道里独自哭泣、瑟瑟发抖三个小时。友妈帮托管
仅仅因为“两只虾”这样的小事,父母便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用“虾营养高”的经验之谈掩盖自己对孩子健康的担忧,强势代替孩子思考,最终因孩子的不配合而恼羞成怒、施以惩罚,还以“为你好”之名给孩子贴上“叛逆”“不听话”的标签。
美国心理医师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中提到:“如果一位母亲控制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不让他走到大街上,我们不能说她是操控型家长,只能说她很谨慎。友妈帮托管
这种操控十分适时,也十分适度,完全是为了满足孩子对保护和指导的需求。
如果这位母亲十年之后还在这样做,适度的控制就成了过度的控制,因为那时孩子早就可以独立过马路了。”
父母需把握好育儿的“度”,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充分关爱,随着孩子成长构建自我,要学会适时放手,尊重孩子的边界,让孩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放手,让他们尝试想尝试的事情,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
给予孩子自主经历的机会,让他们在挫折与欣喜中成长,才是真正负责任的爱。
3. 父母先拯救自己,跳出内耗漩涡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一段时间内,因工作压力、生活琐事、育儿焦虑等,莫名烦躁,情绪起伏大,总是叹气,一有空就瘫在沙发上不想动弹。
而另一些时候,工作高效、家庭事务安排有序,对孩子和家人也更有耐心。友妈帮托管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博士研究得出,每个人都是行走的能量体,处于不同能量层级。
能量低时,精神萎靡;能量高时,精神抖擞且能感染他人。
在家庭中,孩子会无意识对父母表达忠诚。若父母不开心、能量低,孩子也会陷入低气压,产生负罪感。友妈帮托管
所以,父母给予孩子最有力的支持,就是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不被琐事消耗。
生活本就是问题接踵而至,与其沉浸内耗,不如积极应对,心宽方能天地宽。

在育儿过程中,家长应时刻警醒,避免在小事上过度消耗孩子,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在健康、宽松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友妈帮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