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谈条件” 到 “守规则”,家长只需这几步
时间:2025-03-11 点击: 92次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常常会面临这样的场景:孩子眨着眼睛,满怀期待地说,“我吃完这碗饭,等下要看半小时动画片”;
或者带着几分任性,大声宣告,“我想再玩二十分钟,不然就不写作业” 。
小学生喜欢和父母讨价还价、讲条件,似乎成了许多家庭日常亲子互动中的“常态”。
面对孩子的这些条件,有些家长习以为常,觉得孩子小,没什么大不了;也有的家长,虽然心里纠结,但最终还是选择妥协。
实际上,小学生大多数时候提出“条件”,并非真的执着于实现,更多是在试探父母的反应。
一旦父母轻易让步,孩子往往会得寸进尺。
就像孩子说“妈妈,我再玩十分钟就写作业”,这时父母的态度和回答,可能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父母没有底线,孩子才总提条件
曾经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在某个城市,有个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
有一次,妈妈规定他做完作业才能看漫画书,可小男孩却想先看漫画再写作业。
妈妈不同意,小男孩就开始哭闹,在地上打滚。妈妈心疼孩子,最终妥协,同意他先看漫画。从那以后,类似的场景不断上演。
小男孩越来越爱讲条件,作业写得越来越拖拉,成绩也逐渐下滑。
孩子为何会变成这样?根源就在于父母没有坚守底线。
当父母一次次无原则、无底线地妥协,孩子就无法明确行为的边界,逐渐偏离了正常的成长轨道。
有人说,“不懂得坚守原则的父母,容易养出爱讲条件的孩子。”
孩子提出再玩会儿游戏再写作业,父母不同意,孩子就哭闹,家长为了息事宁人选择妥协;
孩子要多吃一颗糖,妈妈不允许,孩子以不吃饭相要挟,很多妈妈因担心孩子饿,便同意了。
几番下来,父母的底线被孩子轻易攻破。
所以,当孩子总爱讲条件时,父母不应只责怪孩子,更要反思自身行为,因为每个爱讲条件的孩子背后,往往都站着一对没有原则的父母。
你的无原则妥协,对孩子是害
很多小学生习惯和父母讨价还价,而父母又容易“妥协”。
比如孩子提出“我要先玩半小时游戏,再写作业”,父母若满口答应,半小时后孩子大概率还在磨蹭,甚至提出更多要求;
若不答应,孩子可能哭闹、发脾气,让父母无计可施。
父母一味妥协,让孩子找到了“制胜”法宝,每次都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但这种“妥协”在亲子关系中并非温情,反而暗藏隐患。
有一个叫明明的小学生,他的父母对他十分宠爱。
明明想要什么,父母几乎都会满足。
有一次,明明想要一款新的昂贵玩具,父母觉得价格太高不想买,明明就哭闹了一整天,父母最终还是买了。
渐渐地,明明变得越来越任性,只要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发脾气。
在学校里,他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和同学相处得很不好。
父母的轻易妥协,极易变成纵容,让孩子一步步走向错误的方向。
在孩子小学这个关键的性格塑造时期,这对其未来发展极为不利。
所以,为人父母,当孩子试探底线时,就要用行动明确告诉他们“不可以”。
孩子爱讲条件,聪明的家长这样做
几乎每位家长都经历过孩子“讲条件”的日常。
从孩子成长层面看,小学阶段孩子“讲条件”是他们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
但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导,甚至纵容,对孩子危害极大。
有远见的父母,在孩子提要求时,会采取以下做法:
1. 设定底线,不和孩子谈条件:比如,有个小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讲话,老师多次提醒都没用。
老师为了让他安静下来,说:“你要是这节课不讲话,下课我给你一颗糖。”
结果第二天,这个学生又开始讲话,还提出更多要求。
这位老师主动和孩子谈条件,只为达到让孩子安静的短期目的,却没有向孩子说明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孩子根本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这种为了短期利益而与孩子谈条件的做法,很容易养出一个总爱讲条件的孩子。
明智的父母不会和孩子谈条件,而是划定底线,也就是制定规则。
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每天放学后必须先完成作业,才能看电视或玩游戏;每次去超市,只能选择一样零食。
父母用规则约束孩子行为,让孩子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
如此,孩子才能形成规则意识,清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比如,若父母设定了完成作业才能玩游戏的底线,孩子就不会再说“我再玩十分钟就写作业”来谈条件了。
2. 拒绝孩子条件时,将“可以”替代“不”:心理学家指出,频繁拒绝孩子,直接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会让孩子感觉被推到门外,产生委屈甚至愤怒情绪。
当孩子总听到“不可以”“不行”等词汇,会有被压迫感,容易逆反。
智慧的父母懂得用迂回方式拒绝孩子条件。
比如孩子吵着要吃巧克力,妈妈可以说:“可以呀,不过要等吃完饭以后。”
孩子吵着要买新的文具,父母可以说:“可以,但是你这个月已经买了不少文具啦,等下个月再买新的好不好?”
当孩子听到“可以”,会感到需求被看见,有安全感、期待感和满足感,不满情绪也会随之减少。
教育小学生,既考验父母的爱心和耐心,更考验智慧。
孩子每次提条件,都是在表达想法和诉求。合理诉求,父母应尊重;不合理需求,要疏导而非堵塞。与孩子好好沟通,坚持原则,巧妙引导。
这样,孩子每次提条件,都能成为亲子关系的桥梁,助力孩子充分表达,不断成长。
或者带着几分任性,大声宣告,“我想再玩二十分钟,不然就不写作业” 。
小学生喜欢和父母讨价还价、讲条件,似乎成了许多家庭日常亲子互动中的“常态”。
面对孩子的这些条件,有些家长习以为常,觉得孩子小,没什么大不了;也有的家长,虽然心里纠结,但最终还是选择妥协。
实际上,小学生大多数时候提出“条件”,并非真的执着于实现,更多是在试探父母的反应。
一旦父母轻易让步,孩子往往会得寸进尺。
就像孩子说“妈妈,我再玩十分钟就写作业”,这时父母的态度和回答,可能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父母没有底线,孩子才总提条件
曾经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在某个城市,有个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
有一次,妈妈规定他做完作业才能看漫画书,可小男孩却想先看漫画再写作业。
妈妈不同意,小男孩就开始哭闹,在地上打滚。妈妈心疼孩子,最终妥协,同意他先看漫画。从那以后,类似的场景不断上演。
小男孩越来越爱讲条件,作业写得越来越拖拉,成绩也逐渐下滑。
孩子为何会变成这样?根源就在于父母没有坚守底线。
当父母一次次无原则、无底线地妥协,孩子就无法明确行为的边界,逐渐偏离了正常的成长轨道。
有人说,“不懂得坚守原则的父母,容易养出爱讲条件的孩子。”
孩子提出再玩会儿游戏再写作业,父母不同意,孩子就哭闹,家长为了息事宁人选择妥协;
孩子要多吃一颗糖,妈妈不允许,孩子以不吃饭相要挟,很多妈妈因担心孩子饿,便同意了。
几番下来,父母的底线被孩子轻易攻破。
所以,当孩子总爱讲条件时,父母不应只责怪孩子,更要反思自身行为,因为每个爱讲条件的孩子背后,往往都站着一对没有原则的父母。
你的无原则妥协,对孩子是害
很多小学生习惯和父母讨价还价,而父母又容易“妥协”。
比如孩子提出“我要先玩半小时游戏,再写作业”,父母若满口答应,半小时后孩子大概率还在磨蹭,甚至提出更多要求;
若不答应,孩子可能哭闹、发脾气,让父母无计可施。
父母一味妥协,让孩子找到了“制胜”法宝,每次都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但这种“妥协”在亲子关系中并非温情,反而暗藏隐患。
有一个叫明明的小学生,他的父母对他十分宠爱。
明明想要什么,父母几乎都会满足。
有一次,明明想要一款新的昂贵玩具,父母觉得价格太高不想买,明明就哭闹了一整天,父母最终还是买了。
渐渐地,明明变得越来越任性,只要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发脾气。
在学校里,他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和同学相处得很不好。
父母的轻易妥协,极易变成纵容,让孩子一步步走向错误的方向。
在孩子小学这个关键的性格塑造时期,这对其未来发展极为不利。
所以,为人父母,当孩子试探底线时,就要用行动明确告诉他们“不可以”。

几乎每位家长都经历过孩子“讲条件”的日常。
从孩子成长层面看,小学阶段孩子“讲条件”是他们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
但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导,甚至纵容,对孩子危害极大。
有远见的父母,在孩子提要求时,会采取以下做法:
1. 设定底线,不和孩子谈条件:比如,有个小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讲话,老师多次提醒都没用。
老师为了让他安静下来,说:“你要是这节课不讲话,下课我给你一颗糖。”
结果第二天,这个学生又开始讲话,还提出更多要求。
这位老师主动和孩子谈条件,只为达到让孩子安静的短期目的,却没有向孩子说明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孩子根本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这种为了短期利益而与孩子谈条件的做法,很容易养出一个总爱讲条件的孩子。
明智的父母不会和孩子谈条件,而是划定底线,也就是制定规则。
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每天放学后必须先完成作业,才能看电视或玩游戏;每次去超市,只能选择一样零食。
父母用规则约束孩子行为,让孩子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
如此,孩子才能形成规则意识,清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比如,若父母设定了完成作业才能玩游戏的底线,孩子就不会再说“我再玩十分钟就写作业”来谈条件了。
2. 拒绝孩子条件时,将“可以”替代“不”:心理学家指出,频繁拒绝孩子,直接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会让孩子感觉被推到门外,产生委屈甚至愤怒情绪。
当孩子总听到“不可以”“不行”等词汇,会有被压迫感,容易逆反。
智慧的父母懂得用迂回方式拒绝孩子条件。
比如孩子吵着要吃巧克力,妈妈可以说:“可以呀,不过要等吃完饭以后。”
孩子吵着要买新的文具,父母可以说:“可以,但是你这个月已经买了不少文具啦,等下个月再买新的好不好?”
当孩子听到“可以”,会感到需求被看见,有安全感、期待感和满足感,不满情绪也会随之减少。
教育小学生,既考验父母的爱心和耐心,更考验智慧。
孩子每次提条件,都是在表达想法和诉求。合理诉求,父母应尊重;不合理需求,要疏导而非堵塞。与孩子好好沟通,坚持原则,巧妙引导。
这样,孩子每次提条件,都能成为亲子关系的桥梁,助力孩子充分表达,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