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抓习惯,再谈成绩!5个方法助力孩子养成好习惯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深刻指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们对此也都心知肚明。
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却常常陷入困惑,不知从何下手,或者难以让孩子持之以恒。
今天,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培养孩子好习惯的5个关键方法。
 
父母对好习惯足够重视
家庭宛如习惯养成的学校,父母则是孩子习惯养成的第一任老师。
相关研究表明,孩子90%的习惯都在家庭中逐渐形成,在习惯养成的初期,父母的提醒、监督与引导至关重要。
若父母自身对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仅仅期望孩子自觉养成,那习惯培养便只能是空中楼阁。
一般而言,父母关注孩子哪方面的习惯,就会在相应方面着力引导。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文化程度有限且日常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生活习惯与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孩子不爱卫生、不会整理、不看书等行为不以为意,孩子自然难以养成良好习惯。
反之,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会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类习惯。
比如,饭前便后严格要求孩子洗手;购置大量优质绘本与书籍,陪伴孩子阅读,如此一来,孩子的各项习惯便能得到良好培养。
所以,家长若想让孩子养成某种习惯,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将其放在心上,而非仅仅口头说说。
唯有思想重视,才会付诸行动,积极引导孩子。
孩子接收父母传递的重视信号后,也会留意自身行为,努力表现以获取认可。
尤其在孩子6-12岁这一习惯养成的黄金关键期,家长应尽早培养期望孩子具备的习惯。
 
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培养习惯”是一个抽象、笼统的概念,家长需将其细化为具体、清晰、可操作的事项,以便孩子理解与执行。
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可向孩子提出具体要求,如饭前便后洗手、用完物品归位、按时就餐、每晚10点前上床睡觉、每周整理一次房间等。
运动习惯培养上,可规定每天晚饭后下楼运动一小时,运动项目可选择跳绳、打篮球或跑步等孩子感兴趣的项目。
学习习惯培养方面,要求孩子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再玩耍,写作业前复习当日所学,完成后预习明日内容,平时将考试、测试中的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
这些要求可依据孩子年龄与家庭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家长可将这些具体事项与要求列成表格,张贴在家庭显眼位置,方便孩子参照执行。
提出要求时,家长要向孩子阐明这样做的好处与重要性,加深孩子的思想认知。
此外,家长给孩子设定要求与目标时,切忌过高,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目标过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削弱行动动力,这也是许多习惯培养计划尚未开始便夭折的常见原因。
《微习惯》作者斯蒂芬·盖斯,本想养成运动习惯,但一想到要做大量俯卧撑与长时间跑步便心生畏惧。
于是,他尝试每天只做1个俯卧撑,没想到这一微小目标开启了他的运动之旅,完成1个俯卧撑后,他又超额完成了14个,随后又设定新目标,从此坚持每天运动。
从微小目标入手,能降低孩子心理压力,激励孩子迈出第一步,完成目标后的成就感会促使孩子持续行动。
 
适当给孩子积极的反馈
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孩子在过程中出现懈怠、放松的想法实属正常。
此时,适时的反馈就显得尤为关键。
当孩子在某种习惯养成上坚持一段时间且表现良好时,给予积极反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使其更主动地追求进步。
反馈可以是语言上的鼓励与认可,也可以是适当的奖励。
许多父母运用积分法助力孩子养成好习惯,就是奖励机制的有效运用。
具体做法是制作积分表,列出期望孩子养成的习惯,不同习惯对应不同积分。
比如,早晚刷牙、早睡早起积1分;每周整理房间、每晚阅读、按时完成作业积2分等。当积分达到设定目标,便满足孩子一个小愿望。
但要注意奖励的适度性,过量或不当奖励会削弱孩子的内驱力。
一般来说,不应以奖励引诱孩子做事,而是在孩子表现良好后给予奖励。
最好的奖励源自大脑产生的愉悦感,如被认可、拥有成就感与掌控感。
例如,孩子坚持运动,跳绳速度加快、跑步变快、身体更轻盈;
坚持阅读,作文被老师表扬、能给同学讲有趣故事等,这些精神层面的正向反馈,会促使孩子长期坚持,形成良性循环,逐渐转化为内在驱动力。
 
提供有利于行动的环境
犯罪学中的“破窗效应”理论指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若放任不管,会诱导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例如,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若窗户未及时修理,可能会有人受暗示纵容打烂更多窗户,甚至闯入建筑内;
一面墙若有涂鸦未清洗,很快会布满更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少许纸屑,不久后垃圾会增多,人们会逐渐习惯随手扔垃圾。
这一理论揭示了环境对人心理的暗示与诱导作用,对孩子习惯养成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若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应尽力营造有利于习惯形成的稳定环境,减少行动阻碍。
比如,想让孩子早睡,晚上家里却嘈杂喧闹,电视开着、家人高声聊天,这些都会成为孩子按时睡觉的阻碍。
正确做法是,到规定睡觉时间,营造安静家庭氛围,关掉电视,家人轻声细语。
想让孩子养成用完东西归位的习惯,可家里杂乱无章,孩子自然也容易随意乱放,不利于习惯养成。
此时,家长应注重家庭环境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若要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可打造专门阅读角,书架摆满各类书籍,配备合适桌椅与亮度适宜的台灯,孩子进入阅读角,便能受到积极暗示,开启阅读行动。
 
父母的榜样引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瞬间,你看到了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孩子天生善于观察与模仿,他们可能对父母的说教充耳不闻,却会不自觉模仿父母的行为。
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有着深远影响。
一位爸爸曾分享,自己以前下班后习惯将衣服扔在沙发、鞋子随意摆放,孩子也跟着学。
意识到问题后,他及时纠正自己并提醒孩子,孩子的不良习惯很快得以改正。
安徽一位高考状元谈及父母教育方式时说:“偶尔我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
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在孩子习惯养成过程中,父母若能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将事半功倍,且这种影响更为持久、稳固。
家长期望孩子养成的习惯,自己也应努力践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示范,与孩子共同进步、成长,这才是理想的教育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