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带娃,为啥有的父母从不发火?秘密在这...
时间:2025-03-26 点击: 192次
妈妈们常常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情绪管理。
一位朋友将写有“莫生气”的荷花图设为手机壁纸,背后是因7岁儿子调皮拖拉,没忍住揍了孩子后的心疼与后悔。
这种狂躁后的内疚,几乎是绝大部分妈妈都熟悉的经历。
那么,妈妈们该如何正确应对愤怒情绪,做到少发脾气呢?
一、愤怒时刻,按下暂停键
当想吼孩子、想骂人时,妈妈们要练习暂停。
耐住性子等几秒再做决定,或者暂时离开冲突现场,去房间、卫生间平复心情。
此时,可对自己做心理暗示:先别发火。
接着自问:我为何生气?除了发脾气没有更好办法了吗?我看到的是事情全貌吗?
也可以直接对孩子说:“我现在太生气,没法跟你说话,等我平静下来再谈。”
《正面管教》提出的“冷静期”概念,就倡导在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时,从当下情境中抽离。
这种暂停能让妈妈们察觉自身情绪,避免因愤怒犯错,减少对孩子的攻击。
在教育孩子前,学会管理愤怒至关重要,毕竟肆无忌惮的吼叫留下的伤痕,需漫长时间修复。
妈妈们能察觉负面情绪、反思自身行为,渐渐就不会被情绪操控,这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二、恰当表达愤怒情绪
发脾气的表现形式多样,有暴怒打骂摔东西的,有言辞激烈冷嘲热讽的,还有冷脸一言不发的。
发脾气遭人诟病,多是因为人们发脾气时态度恶劣、言语伤人。
所以,妈妈们发脾气时,要避免被情绪左右,尽量保持客观冷静。
毕竟,发脾气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那如何合理表达愤怒呢?具体可从三点着手:
一是客观描述眼前事实,如“你把妹妹惹哭了”“你的房间没及时整理”“你把剪刀乱放客厅”;
二是清晰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像“这让我很生气”“我现在很不高兴”等;
三是明确说出希望孩子怎么做,越具体越好,比如“我希望你去妹妹房间道歉”“吃饭前把房间打扫干净”“拿了东西要放回原处”。
这个过程中,态度可严厉,但要避免言语贬低和人格攻击,严肃认真表达要求和感受,比羞辱孩子更有效,孩子也更易接受并体谅父母。
三、及时道歉复盘,与孩子“和解”
减少发脾气对孩子的伤害,及时道歉、复盘,与孩子“和解”修复亲子关系很重要。
妈妈发完脾气,多数孩子会诚惶诚恐,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既怕惩罚,更怕妈妈不再爱自己。
所以,冲孩子发脾气后,要有“和解”过程,简单的拥抱、亲吻等肢体接触,或者一句道歉都可以。
告诉孩子,妈妈生气是针对错误行为,而非孩子本身,妈妈依旧爱他。
尤其当怒火不全因孩子,如工作不顺迁怒孩子,或对孩子犯错反应过激时,更要真诚道歉。
可以说:“刚刚妈妈不该大声,下次会冷静后再跟你说。”
接着复盘事情过程,表达期望,如“妈妈只是希望你自己收好玩具”。
这一过程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尊重和重视,促使他们主动反省、改正错误。
有了复盘和道歉,不仅能修复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道歉的价值。
四、关爱自己,减少情绪失控
想要真正减少失控情绪和吼叫,妈妈们需在生活中多关照自己。
有妈妈感叹:“当了妈妈,脾气越来越大。”
其实并非妈妈们脾气大,而是生活中积累了太多委屈与不易。
很多妈妈一方面持续付出,一方面忽视自身需求,最终疲惫不堪、牢骚满腹,这些负面情绪往往发泄在孩子身上。
孩子感知到怨气,可能会内疚、焦虑不安。
换言之,妈妈若照顾不好自己,很难一直对孩子保持耐心。
情绪是内心能量告急的信号,此时,比起改善亲子关系,更要改善与自己的关系。
具体做法是,真正为自己做些事,调整状态。累了就给自己放假,情绪低落就找朋友聊天,做自己喜欢的事。
心情好了、状态积极了,看待事情的角度和心态改变,曾经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懂得自我关照的父母,更能向孩子传递积极情绪。
正如《不吼不叫》作者罗娜·雷纳所说:“为人父母是门即兴发挥的艺术,无固定规则,总在变化。只要管教以孩子身体和情感需求为中心,时常关照自身想法、情绪和呼吸,再加上些许运气,就能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希望每位妈妈都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给予孩子满满的爱。
一位朋友将写有“莫生气”的荷花图设为手机壁纸,背后是因7岁儿子调皮拖拉,没忍住揍了孩子后的心疼与后悔。
这种狂躁后的内疚,几乎是绝大部分妈妈都熟悉的经历。
那么,妈妈们该如何正确应对愤怒情绪,做到少发脾气呢?
一、愤怒时刻,按下暂停键
当想吼孩子、想骂人时,妈妈们要练习暂停。
耐住性子等几秒再做决定,或者暂时离开冲突现场,去房间、卫生间平复心情。
此时,可对自己做心理暗示:先别发火。
接着自问:我为何生气?除了发脾气没有更好办法了吗?我看到的是事情全貌吗?
也可以直接对孩子说:“我现在太生气,没法跟你说话,等我平静下来再谈。”
《正面管教》提出的“冷静期”概念,就倡导在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时,从当下情境中抽离。
这种暂停能让妈妈们察觉自身情绪,避免因愤怒犯错,减少对孩子的攻击。
在教育孩子前,学会管理愤怒至关重要,毕竟肆无忌惮的吼叫留下的伤痕,需漫长时间修复。
妈妈们能察觉负面情绪、反思自身行为,渐渐就不会被情绪操控,这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二、恰当表达愤怒情绪
发脾气的表现形式多样,有暴怒打骂摔东西的,有言辞激烈冷嘲热讽的,还有冷脸一言不发的。
发脾气遭人诟病,多是因为人们发脾气时态度恶劣、言语伤人。
所以,妈妈们发脾气时,要避免被情绪左右,尽量保持客观冷静。
毕竟,发脾气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那如何合理表达愤怒呢?具体可从三点着手:
一是客观描述眼前事实,如“你把妹妹惹哭了”“你的房间没及时整理”“你把剪刀乱放客厅”;
二是清晰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像“这让我很生气”“我现在很不高兴”等;
三是明确说出希望孩子怎么做,越具体越好,比如“我希望你去妹妹房间道歉”“吃饭前把房间打扫干净”“拿了东西要放回原处”。
这个过程中,态度可严厉,但要避免言语贬低和人格攻击,严肃认真表达要求和感受,比羞辱孩子更有效,孩子也更易接受并体谅父母。
三、及时道歉复盘,与孩子“和解”
减少发脾气对孩子的伤害,及时道歉、复盘,与孩子“和解”修复亲子关系很重要。
妈妈发完脾气,多数孩子会诚惶诚恐,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既怕惩罚,更怕妈妈不再爱自己。
所以,冲孩子发脾气后,要有“和解”过程,简单的拥抱、亲吻等肢体接触,或者一句道歉都可以。
告诉孩子,妈妈生气是针对错误行为,而非孩子本身,妈妈依旧爱他。
尤其当怒火不全因孩子,如工作不顺迁怒孩子,或对孩子犯错反应过激时,更要真诚道歉。
可以说:“刚刚妈妈不该大声,下次会冷静后再跟你说。”
接着复盘事情过程,表达期望,如“妈妈只是希望你自己收好玩具”。
这一过程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尊重和重视,促使他们主动反省、改正错误。
有了复盘和道歉,不仅能修复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道歉的价值。
四、关爱自己,减少情绪失控
想要真正减少失控情绪和吼叫,妈妈们需在生活中多关照自己。
有妈妈感叹:“当了妈妈,脾气越来越大。”
其实并非妈妈们脾气大,而是生活中积累了太多委屈与不易。
很多妈妈一方面持续付出,一方面忽视自身需求,最终疲惫不堪、牢骚满腹,这些负面情绪往往发泄在孩子身上。
孩子感知到怨气,可能会内疚、焦虑不安。
换言之,妈妈若照顾不好自己,很难一直对孩子保持耐心。
情绪是内心能量告急的信号,此时,比起改善亲子关系,更要改善与自己的关系。
具体做法是,真正为自己做些事,调整状态。累了就给自己放假,情绪低落就找朋友聊天,做自己喜欢的事。
心情好了、状态积极了,看待事情的角度和心态改变,曾经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懂得自我关照的父母,更能向孩子传递积极情绪。
正如《不吼不叫》作者罗娜·雷纳所说:“为人父母是门即兴发挥的艺术,无固定规则,总在变化。只要管教以孩子身体和情感需求为中心,时常关照自身想法、情绪和呼吸,再加上些许运气,就能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希望每位妈妈都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给予孩子满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