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立规矩总失败?掌握这5个要点,轻松养出自律娃
时间:2025-03-21 点击: 99次
在孩子6到12岁的成长关键期,给他们立规矩可是家长们的重要任务。
每当我们思考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怎样不再总是催孩子、吼孩子时,立规矩往往就是那个好办法。
那些被宠坏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不管什么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不好的行为也没人管,时间长了,就有了一堆坏习惯,变得自私霸道,到外面也很难适应。
但要是在重要的事情上给孩子立好规矩,孩子就能养成好习惯,懂得道理,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家长也能省不少心。
可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遇到了麻烦,直发愁:“我给孩子立了规矩,但是没用啊,孩子一耍赖,我就没办法了!”
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立规矩这件事,只要避开下面这5个常见的问题,立的规矩就能起作用啦。
立规矩,得趁早
很多家长觉得立规矩不管用,常常是因为没抓住最好的时机。
孩子小的时候,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调皮点没事,等长大再教。
结果孩子从小没有规矩管着,养成了各种坏习惯,也没有规则意识,再想立规矩,就特别难。
其实,6到12岁,正好是孩子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候。
这个阶段孩子就像软软的泥巴,可塑性很强,也愿意听家长的话,规矩更容易执行。
要是等孩子再长大点,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多,就不太愿意配合了。
所以,要是不想孩子越来越难管,立规矩一定要早。
孩子6岁左右,能听懂大人的话了,就可以开始立一些简单的规矩。
比如说:
不能碰插座、不能玩火;每天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早晚都要刷牙;吃饭的时候要坐在餐桌前,不能边吃边玩,不好好吃饭就只能等下一顿;饭前便后要洗手,要爱干净。
等孩子上小学了,要学的规矩就更多了。
像写完作业要把文具收拾好;只有周末能看会儿电视、玩会儿手机,每次不能超过30分钟;每天晚上吃完饭,要有一段时间用来读书;放学回家,要先写完作业才能吃东西、玩游戏。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小的时候不应该被规矩限制,要让孩子自由发展。
其实,尊重孩子不代表可以惯着孩子的坏毛病。
要是孩子的行为对自己不好,或者影响到别人,就一定要管。
比如说:一直吃零食、不刷牙、打人、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
早点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对孩子以后的成长特别有好处,这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立下规矩,得坚决执行
立了规矩,要是没人监督、不执行,那规矩就等于没有。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和孩子说好每天只能看一集动画片,孩子看完还想看,一哭闹,家长就心软同意了。
其实,孩子每次哭闹、耍赖,都是在试探家长的底线。
要是家长总让步,孩子就知道家长的底线是能改变的,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规矩也就没用了。
反过来,要是家长每次都很坚决,按照规矩来,孩子就知道家长的底线不能碰,以后也就不会再试了。
所以,给孩子立规矩,家长自己首先要坚定,要知道立规矩是很有必要的。
要是犹犹豫豫,总妥协,肯定会失败。
另外,规矩得有能做到的惩罚办法。
有些家长定的惩罚太严重了,比如说孩子玩完玩具不收拾,就说以后再也不给买玩具了。
这样的惩罚,孩子会反抗,家长自己也很难真的做到。
话说出去了又做不到,孩子就更不把规矩当回事了。
所以,家长立规矩的时候要多想想,定个合适的惩罚。
比如说孩子玩完玩具不收拾,这个月就不再买新玩具了;或者把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收走三天。
这样合适、能做到的惩罚,规矩才能一直执行下去。
带着尊重和耐心,孩子才愿意配合
有些家长自己随便定规矩,也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结果孩子根本不服气,规矩自然就执行不下去。
立规矩可不是家长一个人的事,得和孩子一起商量。
刚开始定规矩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大家都同意了再定下来。
孩子参与了定规矩,就会觉得是自己做的决定,不是被强迫的,就更愿意遵守。
为什么有些孩子不愿意按规矩做事呢?
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认可这个规矩,不知道规矩有多重要。
只有孩子从心里认可了规矩,才会自觉去遵守。
有些家长定规矩、给孩子解释的时候,太简单、太凶了,强迫孩子听话,这样孩子就会很反感,觉得守规矩是件痛苦的事。
所以,家长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好好跟孩子说清楚:为什么要定这个规矩?有什么用?不遵守规矩会怎么样?
比如说:睡前不刷牙,牙齿上就会有很多脏东西,会长虫子,牙齿就会疼,还可能要去拔牙;
在学校课间上厕所要排队,插队会让别的小朋友等很久,这样不公平,是不对的;
先专心把作业写完,后面就能痛痛快快地玩了,一直拖着不写,玩的时间就少了。友妈帮托管,家庭教育
这样给孩子讲清楚,孩子就会明白爸爸妈妈是为他好,就会愿意配合。
孩子还小,可能要跟他们多说几次,多提醒几次,他们才能记住规矩。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耐心、和气地跟孩子说,比大喊大叫效果要好得多。
家长做好榜样,孩子才会跟着学
有些家长一边给孩子立规矩,自己却不遵守:
让孩子早睡,自己却熬夜玩手机;不让孩子玩游戏,自己却抱着手机不放;告诉孩子在外面要排队、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却带着孩子插队、闯红灯。友妈帮托管,家庭教育
要是家长自己都做不到,孩子就会不把规矩当回事,家长说的话也就没分量了。
孩子一句“你不让我玩手机,你自己怎么玩?”就能把家长问住。
所以,家长给孩子立了规矩,自己也要做到,说话算话,这样才能让孩子尊重你。家长自己做好了,孩子慢慢也就学会了。友妈帮托管,家庭教育
家里人态度要一致
有位家长说:“给孩子立规矩,最烦的就是家里有人捣乱。
说好一天只能吃一次零食,孩子知道他爸爸好说话,想吃就去找他爸爸,他爸爸每次都惯着孩子,搞得孩子都不听我的话了。”
在立规矩这件事上,要是家里人意见不一样,孩子就不知道该听谁的,对规矩也不清楚,规矩很快就没用了。
这还会让孩子学会看谁好说话就找谁,变成“两面派”。
就像“手表定律”说的:一个人戴一块手表,能知道时间;要是戴两块不一样的手表,就不知道准确时间了。
给孩子立规矩,家里人的说法和做法得一样。
家里的大人要先商量好,把规矩定清楚,大家都要按规矩来。
要是有不同意见,也别当着孩子的面吵,私下里解决,这样才能把孩子教好。友妈帮托管,家庭教育
立规矩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需要很长时间。
家长要有耐心,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都要坚定地按规矩来,做好上面这5件事。
只要坚持下去,养出一个优秀、自律的孩子就不难啦。 友妈帮托管,家庭教育
每当我们思考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怎样不再总是催孩子、吼孩子时,立规矩往往就是那个好办法。
那些被宠坏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不管什么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不好的行为也没人管,时间长了,就有了一堆坏习惯,变得自私霸道,到外面也很难适应。
但要是在重要的事情上给孩子立好规矩,孩子就能养成好习惯,懂得道理,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家长也能省不少心。
可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遇到了麻烦,直发愁:“我给孩子立了规矩,但是没用啊,孩子一耍赖,我就没办法了!”
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立规矩这件事,只要避开下面这5个常见的问题,立的规矩就能起作用啦。
立规矩,得趁早
很多家长觉得立规矩不管用,常常是因为没抓住最好的时机。
孩子小的时候,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调皮点没事,等长大再教。
结果孩子从小没有规矩管着,养成了各种坏习惯,也没有规则意识,再想立规矩,就特别难。
其实,6到12岁,正好是孩子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候。
这个阶段孩子就像软软的泥巴,可塑性很强,也愿意听家长的话,规矩更容易执行。
要是等孩子再长大点,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多,就不太愿意配合了。
所以,要是不想孩子越来越难管,立规矩一定要早。
孩子6岁左右,能听懂大人的话了,就可以开始立一些简单的规矩。
比如说:
不能碰插座、不能玩火;每天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早晚都要刷牙;吃饭的时候要坐在餐桌前,不能边吃边玩,不好好吃饭就只能等下一顿;饭前便后要洗手,要爱干净。
等孩子上小学了,要学的规矩就更多了。
像写完作业要把文具收拾好;只有周末能看会儿电视、玩会儿手机,每次不能超过30分钟;每天晚上吃完饭,要有一段时间用来读书;放学回家,要先写完作业才能吃东西、玩游戏。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小的时候不应该被规矩限制,要让孩子自由发展。
其实,尊重孩子不代表可以惯着孩子的坏毛病。
要是孩子的行为对自己不好,或者影响到别人,就一定要管。
比如说:一直吃零食、不刷牙、打人、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
早点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对孩子以后的成长特别有好处,这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立下规矩,得坚决执行
立了规矩,要是没人监督、不执行,那规矩就等于没有。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和孩子说好每天只能看一集动画片,孩子看完还想看,一哭闹,家长就心软同意了。
其实,孩子每次哭闹、耍赖,都是在试探家长的底线。
要是家长总让步,孩子就知道家长的底线是能改变的,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规矩也就没用了。
反过来,要是家长每次都很坚决,按照规矩来,孩子就知道家长的底线不能碰,以后也就不会再试了。
所以,给孩子立规矩,家长自己首先要坚定,要知道立规矩是很有必要的。
要是犹犹豫豫,总妥协,肯定会失败。
另外,规矩得有能做到的惩罚办法。
有些家长定的惩罚太严重了,比如说孩子玩完玩具不收拾,就说以后再也不给买玩具了。
这样的惩罚,孩子会反抗,家长自己也很难真的做到。
话说出去了又做不到,孩子就更不把规矩当回事了。
所以,家长立规矩的时候要多想想,定个合适的惩罚。
比如说孩子玩完玩具不收拾,这个月就不再买新玩具了;或者把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收走三天。
这样合适、能做到的惩罚,规矩才能一直执行下去。
带着尊重和耐心,孩子才愿意配合
有些家长自己随便定规矩,也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结果孩子根本不服气,规矩自然就执行不下去。
立规矩可不是家长一个人的事,得和孩子一起商量。
刚开始定规矩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大家都同意了再定下来。
孩子参与了定规矩,就会觉得是自己做的决定,不是被强迫的,就更愿意遵守。
为什么有些孩子不愿意按规矩做事呢?
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认可这个规矩,不知道规矩有多重要。
只有孩子从心里认可了规矩,才会自觉去遵守。
有些家长定规矩、给孩子解释的时候,太简单、太凶了,强迫孩子听话,这样孩子就会很反感,觉得守规矩是件痛苦的事。
所以,家长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好好跟孩子说清楚:为什么要定这个规矩?有什么用?不遵守规矩会怎么样?
比如说:睡前不刷牙,牙齿上就会有很多脏东西,会长虫子,牙齿就会疼,还可能要去拔牙;
在学校课间上厕所要排队,插队会让别的小朋友等很久,这样不公平,是不对的;
先专心把作业写完,后面就能痛痛快快地玩了,一直拖着不写,玩的时间就少了。友妈帮托管,家庭教育
这样给孩子讲清楚,孩子就会明白爸爸妈妈是为他好,就会愿意配合。
孩子还小,可能要跟他们多说几次,多提醒几次,他们才能记住规矩。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耐心、和气地跟孩子说,比大喊大叫效果要好得多。

有些家长一边给孩子立规矩,自己却不遵守:
让孩子早睡,自己却熬夜玩手机;不让孩子玩游戏,自己却抱着手机不放;告诉孩子在外面要排队、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却带着孩子插队、闯红灯。友妈帮托管,家庭教育
要是家长自己都做不到,孩子就会不把规矩当回事,家长说的话也就没分量了。
孩子一句“你不让我玩手机,你自己怎么玩?”就能把家长问住。
所以,家长给孩子立了规矩,自己也要做到,说话算话,这样才能让孩子尊重你。家长自己做好了,孩子慢慢也就学会了。友妈帮托管,家庭教育
家里人态度要一致
有位家长说:“给孩子立规矩,最烦的就是家里有人捣乱。
说好一天只能吃一次零食,孩子知道他爸爸好说话,想吃就去找他爸爸,他爸爸每次都惯着孩子,搞得孩子都不听我的话了。”
在立规矩这件事上,要是家里人意见不一样,孩子就不知道该听谁的,对规矩也不清楚,规矩很快就没用了。
这还会让孩子学会看谁好说话就找谁,变成“两面派”。
就像“手表定律”说的:一个人戴一块手表,能知道时间;要是戴两块不一样的手表,就不知道准确时间了。
给孩子立规矩,家里人的说法和做法得一样。
家里的大人要先商量好,把规矩定清楚,大家都要按规矩来。
要是有不同意见,也别当着孩子的面吵,私下里解决,这样才能把孩子教好。友妈帮托管,家庭教育
立规矩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需要很长时间。
家长要有耐心,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都要坚定地按规矩来,做好上面这5件事。
只要坚持下去,养出一个优秀、自律的孩子就不难啦。 友妈帮托管,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