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业就“多动”?别急着发火,是好事

    孩子多动不安分,到底是为啥?
 
    看到一个新闻,让人哭笑不得:
 
    为了让孩子安安分分坐着写作业,辽宁一位爸爸在桌子前装了个马桶。
 
    原因无他,实在是孩子太坐不住了!
 
    一到写作业,就要上厕所。
 
    现在马桶装上了,倒不上厕所,改成吃东西了……
 
一写作业就“多动”?别急着发火,是好事
 
    一看评论,大家都深有体会:
 
    “一让写作业,就渴了饿了要拉了,反正就是不在桌子面前。”
 
一写作业就“多动”?别急着发火,是好事
 
    时常怀疑孩子难道是被压了五百年的孙悟空,不然怎么一刻都停不下来?
 
    要说起孩子好动,许多家长都有话说:
 
    “玩什么都三分钟热度,任何事情都能让娃随时转眼。”
 
    “写作业的时候总是走神,不是抠橡皮就是抠手指。”
 
    “太好动了,就是集中不了注意力。”
 
    ......
 
    为什么孩子就是不能“安分”下来?
 
    大多孩子“坐不住”,并不是多动症
 
    很多父母面临孩子的成长问题,总是容易如临大敌。
 
    孩子坐不住,免不了七想八想:
 
    我家娃难不成有多动症?
 
    父母焦虑也不奇怪,多动症孩子的表现多为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或行为冲动;看起来,太多好动的孩子有多动症状了。
 
    然而,好动与多动症是有明显区别的。
 
    判断的关键依据是:孩子是否拥有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一般来说,在安静的环境或做感兴趣的事情时,孩子会自发地集中注意力;
 
    或是要求合作沟通时,能够自我约束,服从规则,而非完全不受控。
 
    大多数孩子,都只是“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非多动症的表现。
 
    因此,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
 
    好动,本就是孩子的天性之一。
 
    国外学者鲍尔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
 
    他对300个10岁以上的孩子进行了智力水平的测试,并将他们的智力进行了归类分等。
 
    再分析孩子平时的行为爱好,实验分析得知:
 
    平时从不参加体育运动,表现并不好动的孩子,智力发育相较迟缓;
 
    而20%智力高等的孩子,运动能力强,平时也很好动。
 
    其中有10%的孩子,他们的智力水平中等,这些孩子平时虽然也好动,但行为会受到父母的限制。
 
    由此可见,利用的好,孩子的好动反而能成为成长的阶梯。
 
    好动的本质,是孩子与成长的博弈
 
    那么说回来,孩子好动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种,是天性自然
 
    儿童期的孩子,正处在对外界一切事物都好奇的状态。
 
    小到拆玩具,大到拆家,林志颖就曾晒过儿子拆玩具的照片。
 
一写作业就“多动”?别急着发火,是好事
    其实,孩子不是多动也不是捣乱,只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孩子们爱动、爱玩,一只蚂蚁、一片落叶都可能夺去他的注意力,让他爱不释手。
 
    对他们来说,“好动”并不是多动,只是吸引注意力的因素过多而已。
 
    同时,孩子的注意力本就是随着年龄不断增长的过程。
 
    有研究显示,3~4岁的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仅约10分钟;而6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能提升到20~30分钟。
 
一写作业就“多动”?别急着发火,是好事
 
    一种,是情绪的表现
 
    有时,好动是为了吸引大人关注;
 
    当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就会用一些看似好动、捣蛋的行为,试图引起关注。
 
    往往孩子们并不会像成年人一样,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如何发泄情绪。
 
    因此,当孩子情绪波动时,外在表现出好动的行为,只是内心不安定的投射。
 
    也有许多孩子,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不知如何纠结时,只能用好动来缓解内心的矛盾。
 
    孩子好动的过程,就是身体和灵魂博弈的过程。
 
    就像一件贴身的新衣服,总要穿过一段时间才能磨合地柔软舒适。
 
    孩子灵魂的外在躯壳,就在这样“好动”的过程中与自己交手。
 
    当下社会中,太多父母急于全方面、多维度的教育,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十全十美的模范标兵,难免陷入小题大做的窘境。
 
    想要改善孩子多动的性格,逐步养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要先从改变观念开始。
 
    1. 真正接纳孩子的“好动”
 
    接纳每个孩子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性格特质,有幼童阶段的“哪吒闹海”,有儿童阶段的好动天真。
 
    也接纳孩子并非十全十美,人皆有不足,而非孩子一有问题就甩锅给“多动症”。
 
    2. 尽量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当“好动”从孩子的天性,变成父母规束孩子的缘由和标签时,就背离了成长的本质,成了孩子对自我的认知。
 
    所以,别给孩子贴标签,顺其自然即可。
 
    3. 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
 
    因为工作繁忙,这一代家长很难陪伴孩子度过长时间户外运动,孩子们逐渐沉迷于电子产品打发无聊时间。
 
    长时间久坐不动,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还会抑制血清素、多巴胺、肾上腺素的分泌,影响孩子释放压力,导致注意力的涣散和大脑发育的迟缓。
 
    有许多研究显示,运动对孩子大脑的发育大有裨益。
 
    运动能够提高四个大脑的重要功能:注意力、记忆力、灵活性和抗压力。
 
    每天带孩子进行1~2个小时的户外运动,不仅能缓解“好动”症状,还能促进注意力的发展。
 
    4. 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专注的环境
 
    在一个家庭案例中,父母反映孩子具有不专注的问题。
 
    然而深入现场后,发现家庭环境纷乱,玩具非常之多,各种东西堆在一起;孩子每两分钟就要换一个玩具。
 
一写作业就“多动”?别急着发火,是好事
 
    而妈妈不停在孩子身边絮絮叨叨,干扰孩子玩耍的动作。
 
一写作业就“多动”?别急着发火,是好事
 
    环境的安静和秩序,对孩子保持专注非常重要。
 
    整洁的房间,固定的玩耍、学习区域,安静的环境,是影响专注的重要因素。
 
    此外,父母要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预。
 
    当孩子在专心做事或玩耍时,不要去干预孩子,或者打断孩子,不停分散孩子注意力,也会导致好动的表现。
 
    最后,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引导积极专注。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
 
    活力是每一个生命与生俱来的,有活力的孩子每一个行为都是发自内心的。
 
    当孩子所做的一切是自己喜欢并且感兴趣,那么驱动他持续不断专注其中的“活力”,能大大提升他的专注力。
 
    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绘画、阅读、机械或是运动,然后鼓励孩子多多进行。
 
    在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孩子,引导孩子发散思维。
 
    把“三分钟热度”变成“十分钟专注”,延长专注时间。
 
    久而久之,当孩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好动”的负面表现就会大大减少。
 
    其实,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教育孩子的目的,并不是剪掉那些外延的枝桠,让孩子长成千篇一律的样子。
 
    而是种一粒种子,堆一捧土,剔除那些腐朽的养分,给孩子无限生长的可能。
 
    也许,“好动”并不是一个缺点。
 
    而是成长之路必经的山石花卉。
 
    经过一段路,才知道那是时间的馈赠,为孩子留下一个天真自省的无忧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