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妈帮托管: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更容易有心理问题?不是孩子 “玻璃心”,而是我们忽略了这3点
时间:2025-10-12 点击: 128次
《中国新闻周刊》曾报道,如今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很多家长困惑:“我们小时候挨打挨骂都没事,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养?” 其实,不是现在的孩子 “脆弱”,而是时代变了、孩子的需求变了,可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停留在过去。
比起物质匮乏的年代,现在的孩子看似衣食无忧,却面临着 “心理需求不被看见”“童年缺少玩耍”“爱被成绩绑架” 的困境,这些才是导致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
不是孩子 “难满足”,而是他们的需求早已 “升级”
很多家长觉得 “我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他还有什么不满足?” 却不知道,孩子的需求早已从 “吃饱穿暖” 的生理层面,升级到了 “被看见、被尊重、实现自我价值” 的精神层面 —— 这正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中高级阶段,而家长的爱,还停留在 “物质投喂” 的初级阶段。
过去的孩子,物质匮乏是常态,全家都在为 “活下去” 奔波:父母没时间关注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习惯了 “听话”,需求重点只有 “能吃饱、有学上”;即便受了委屈,也能在和伙伴疯跑、帮家里干农活的过程中释放情绪。
现在的孩子完全不同:
大多是独生子女,全家五六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看似被宠爱,实则被 “过度关注”—— 孩子一点小情绪就被放大,一点小错误就被指责,无形中承受着 “不能让家人失望” 的压力;
信息化时代让孩子更早懂事,他们会思考 “我为什么要写这么多作业”“爸爸妈妈是不是只喜欢成绩好的我”,更在意 “自己的想法有没有被听见”“自己的价值有没有被认可”。
就像北大弑母案中的吴谢宇,父亲生病时他想替母亲分担,却被一句 “你只要好好学习” 驳回。母亲以为 “包揽一切是为孩子好”,却没看到孩子 “想被需要、想实现价值” 的需求 —— 当孩子的精神需求长期被忽视,孤独感和无力感便会慢慢积累,最终压垮心理防线。
家长总说 “我都是为了你好”,却忘了问孩子 “你想要什么”。真正的爱,不是 “我觉得你需要”,而是 “我看见你需要”:孩子想帮忙做家务,别拒绝 “你只要学习”;孩子想分享学校的趣事,别打断 “先把作业写完”—— 当孩子的需求被看见,他才会觉得 “我是被理解、被爱的”。
不是孩子 “不抗压”,而是他们的童年 “少了玩耍”
李玫瑾教授说:“会玩的孩子往往更优秀,内心更强大。” 可现在的孩子,童年被 “学习” 填满,几乎没有 “自由玩耍” 的时间 —— 这不是 “抗压能力差”,而是 “没有情绪出口”,积压的压力只能向内攻击自己。
综艺《亲爱的小课桌》里的凯凯,一年级就出现专注力差、自卑的问题。了解后才知道,他的假期被376套卷子、3个兴趣班占据,没有时间和小伙伴玩,更没有机会接触自然。现实中,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早上7点半到校,晚上写作业到11点,周末被课外班填满,12年的学习生涯里,几乎没有 “疯跑、发呆、和朋友打闹” 的时光。
而我们小时候,虽然也挨骂挨打,却有很多 “情绪出口”:放学后和伙伴在巷子里追跑,帮家里喂猪、种菜,哪怕只是躺在草地上看云,烦恼也会慢慢消散。玩耍不是 “浪费时间”,而是孩子 “修复心理” 的方式 —— 在奔跑中释放压力,在和伙伴的互动中学会社交,在探索自然中找到乐趣,这些都能帮孩子建立 “强大的内心”。
美国医学博士斯图尔特・布朗跟踪6000人后发现:小时候没自由玩耍过的孩子,长大后更难适应新环境;而那些能尽情玩的孩子,社交能力、抗压能力都更强。就像我同事的儿子,喜欢打篮球,考试没考好、和父母吵架后,打一场球就好了;住校后和舍友打两场球,很快成了好朋友。玩耍让他有了 “消化情绪” 的能力,也让他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别再把 “玩耍” 当成 “洪水猛兽”:孩子想在楼下疯跑,别阻止 “快去写作业”;孩子想和朋友玩游戏,别干涉 “有这时间不如背单词”—— 给孩子一点 “自由玩耍” 的时间,就是给他们 “修复心理” 的机会。
不是孩子 “不努力”,而是父母的 “爱有条件”
很多家长说 “我爱孩子”,可这种爱却带着条件:“你考100分,我就带你去玩”“你听话,我才喜欢你”。孩子会慢慢觉得:“父母爱的不是我,而是成绩好、听话的我。” 当爱变得有条件,孩子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自我否定 —— 这才是最伤孩子心理的 “隐形伤害”。
晚清名臣曾国藩小时候很 “笨”,一篇课文背到后半夜还没背会,可他的父母没有指责 “你怎么这么笨”,而是耐心陪伴。如果放到现在,很多家长可能会崩溃:“别人都背会了,你怎么还不会?”“我花这么多钱给你报班,你就这点成绩?”
我们总说 “望子成龙”,却忘了 “创造孩子的初衷,是让他幸福”。孩子的出生是被动的,他们只能被动接受父母的安排:上什么补习班、考多少分、成为什么样的人,哪怕不情愿,也没有反抗的能力。当家长把 “成绩” 当成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孩子会觉得:“我不够好,所以父母不爱我。”
这种 “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陷入痛苦:考得好时,担心 “下次考不好怎么办”;考得差时,觉得 “我对不起父母”。长期下来,孩子会停止爱自己 —— 就像有的孩子因为没考好,选择自残、甚至轻生,他们不是 “脆弱”,而是被 “只有优秀才值得被爱” 的想法压垮了。
真正的爱,是 “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孩子 “不是第一名”,接纳孩子 “偶尔偷懒”,接纳孩子 “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与其盯着孩子的成绩,不如先提升自己:学会控制情绪,别把压力传递给孩子;学会欣赏孩子,哪怕他只进步了一分;学会放手,让孩子有 “试错” 的机会。当家长的心态变好了,孩子才能在 “被爱” 的环境里,长成自信、阳光的人。
别用 “过去的方式”,养 “现在的孩子”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说:“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 现在的孩子,面临着比我们小时候更复杂的环境、更细腻的情感需求,他们需要的不是 “物质堆砌”,而是 “被看见、被尊重、有自由”。
别再说 “现在的孩子太脆弱”,而是问问自己:“我有没有看见孩子的需求?有没有给孩子玩耍的时间?有没有无条件地爱孩子?” 教育不是 “雕刻” 孩子,而是 “滋养” 孩子 —— 当孩子的心理需求被满足,当童年有足够的快乐,他们自然会成长为内心强大、能抵御风雨的人。
愿每个家长都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用理解和爱,给孩子一个 “不怕犯错、敢于做自己” 的童年。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
比起物质匮乏的年代,现在的孩子看似衣食无忧,却面临着 “心理需求不被看见”“童年缺少玩耍”“爱被成绩绑架” 的困境,这些才是导致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
不是孩子 “难满足”,而是他们的需求早已 “升级”
很多家长觉得 “我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他还有什么不满足?” 却不知道,孩子的需求早已从 “吃饱穿暖” 的生理层面,升级到了 “被看见、被尊重、实现自我价值” 的精神层面 —— 这正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中高级阶段,而家长的爱,还停留在 “物质投喂” 的初级阶段。
过去的孩子,物质匮乏是常态,全家都在为 “活下去” 奔波:父母没时间关注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习惯了 “听话”,需求重点只有 “能吃饱、有学上”;即便受了委屈,也能在和伙伴疯跑、帮家里干农活的过程中释放情绪。
现在的孩子完全不同:
大多是独生子女,全家五六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看似被宠爱,实则被 “过度关注”—— 孩子一点小情绪就被放大,一点小错误就被指责,无形中承受着 “不能让家人失望” 的压力;
信息化时代让孩子更早懂事,他们会思考 “我为什么要写这么多作业”“爸爸妈妈是不是只喜欢成绩好的我”,更在意 “自己的想法有没有被听见”“自己的价值有没有被认可”。
就像北大弑母案中的吴谢宇,父亲生病时他想替母亲分担,却被一句 “你只要好好学习” 驳回。母亲以为 “包揽一切是为孩子好”,却没看到孩子 “想被需要、想实现价值” 的需求 —— 当孩子的精神需求长期被忽视,孤独感和无力感便会慢慢积累,最终压垮心理防线。
家长总说 “我都是为了你好”,却忘了问孩子 “你想要什么”。真正的爱,不是 “我觉得你需要”,而是 “我看见你需要”:孩子想帮忙做家务,别拒绝 “你只要学习”;孩子想分享学校的趣事,别打断 “先把作业写完”—— 当孩子的需求被看见,他才会觉得 “我是被理解、被爱的”。

李玫瑾教授说:“会玩的孩子往往更优秀,内心更强大。” 可现在的孩子,童年被 “学习” 填满,几乎没有 “自由玩耍” 的时间 —— 这不是 “抗压能力差”,而是 “没有情绪出口”,积压的压力只能向内攻击自己。
综艺《亲爱的小课桌》里的凯凯,一年级就出现专注力差、自卑的问题。了解后才知道,他的假期被376套卷子、3个兴趣班占据,没有时间和小伙伴玩,更没有机会接触自然。现实中,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早上7点半到校,晚上写作业到11点,周末被课外班填满,12年的学习生涯里,几乎没有 “疯跑、发呆、和朋友打闹” 的时光。
而我们小时候,虽然也挨骂挨打,却有很多 “情绪出口”:放学后和伙伴在巷子里追跑,帮家里喂猪、种菜,哪怕只是躺在草地上看云,烦恼也会慢慢消散。玩耍不是 “浪费时间”,而是孩子 “修复心理” 的方式 —— 在奔跑中释放压力,在和伙伴的互动中学会社交,在探索自然中找到乐趣,这些都能帮孩子建立 “强大的内心”。
美国医学博士斯图尔特・布朗跟踪6000人后发现:小时候没自由玩耍过的孩子,长大后更难适应新环境;而那些能尽情玩的孩子,社交能力、抗压能力都更强。就像我同事的儿子,喜欢打篮球,考试没考好、和父母吵架后,打一场球就好了;住校后和舍友打两场球,很快成了好朋友。玩耍让他有了 “消化情绪” 的能力,也让他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别再把 “玩耍” 当成 “洪水猛兽”:孩子想在楼下疯跑,别阻止 “快去写作业”;孩子想和朋友玩游戏,别干涉 “有这时间不如背单词”—— 给孩子一点 “自由玩耍” 的时间,就是给他们 “修复心理” 的机会。
不是孩子 “不努力”,而是父母的 “爱有条件”
很多家长说 “我爱孩子”,可这种爱却带着条件:“你考100分,我就带你去玩”“你听话,我才喜欢你”。孩子会慢慢觉得:“父母爱的不是我,而是成绩好、听话的我。” 当爱变得有条件,孩子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自我否定 —— 这才是最伤孩子心理的 “隐形伤害”。
晚清名臣曾国藩小时候很 “笨”,一篇课文背到后半夜还没背会,可他的父母没有指责 “你怎么这么笨”,而是耐心陪伴。如果放到现在,很多家长可能会崩溃:“别人都背会了,你怎么还不会?”“我花这么多钱给你报班,你就这点成绩?”
我们总说 “望子成龙”,却忘了 “创造孩子的初衷,是让他幸福”。孩子的出生是被动的,他们只能被动接受父母的安排:上什么补习班、考多少分、成为什么样的人,哪怕不情愿,也没有反抗的能力。当家长把 “成绩” 当成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孩子会觉得:“我不够好,所以父母不爱我。”
这种 “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陷入痛苦:考得好时,担心 “下次考不好怎么办”;考得差时,觉得 “我对不起父母”。长期下来,孩子会停止爱自己 —— 就像有的孩子因为没考好,选择自残、甚至轻生,他们不是 “脆弱”,而是被 “只有优秀才值得被爱” 的想法压垮了。
真正的爱,是 “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孩子 “不是第一名”,接纳孩子 “偶尔偷懒”,接纳孩子 “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与其盯着孩子的成绩,不如先提升自己:学会控制情绪,别把压力传递给孩子;学会欣赏孩子,哪怕他只进步了一分;学会放手,让孩子有 “试错” 的机会。当家长的心态变好了,孩子才能在 “被爱” 的环境里,长成自信、阳光的人。
别用 “过去的方式”,养 “现在的孩子”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说:“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 现在的孩子,面临着比我们小时候更复杂的环境、更细腻的情感需求,他们需要的不是 “物质堆砌”,而是 “被看见、被尊重、有自由”。
别再说 “现在的孩子太脆弱”,而是问问自己:“我有没有看见孩子的需求?有没有给孩子玩耍的时间?有没有无条件地爱孩子?” 教育不是 “雕刻” 孩子,而是 “滋养” 孩子 —— 当孩子的心理需求被满足,当童年有足够的快乐,他们自然会成长为内心强大、能抵御风雨的人。
愿每个家长都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用理解和爱,给孩子一个 “不怕犯错、敢于做自己” 的童年。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