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游戏奖励孩子学习了!毁掉内驱力的,可能就是这些 “诱饵”
时间:2025-08-22 点击: 119次
“写完作业就让你玩半小时游戏”—— 这句话是不是很多家长的 “杀手锏”?我们总以为用奖励能 “逼” 孩子学习,却没发现,孩子慢慢变得 “没奖励就不学”:作业写完第一反应是 “我的游戏时间呢”,考试考好只关心 “奖品是什么”。
学习的内驱力,就像孩子心里的小火苗,外在奖励看似在 “助燃”,实则在悄悄 “浇灭” 它。想让孩子主动学、爱上学,得先扔掉这些 “诱饵”。
用奖励 “钓” 孩子学习,最后会把内驱力 “钓” 走
心理学家雷帕做过一个特别扎心的实验:他找了一群喜欢画画的孩子,分成两组。
第一组被告知 “画完有奖品”,第二组只让他们自由画,不提奖励。
一开始,两组孩子都画得很开心。但一段时间后,第一组只有8.6%的孩子还愿意主动画;第二组呢?有16.7%的孩子保持着热情。
就因为多了个 “奖品”,原本热爱画画的孩子,反而不爱画了。这就是外在奖励的 “副作用”:它让孩子觉得 “我做这件事,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得到奖励”。
学习也是一样。当我们说 “考90分就买游戏机”“背完单词才能看动画片”,其实是在告诉孩子:“学习是苦差事,这些奖励才是甜的。” 久而久之,孩子会把学习当成 “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不是 “能从中获得乐趣的事”。
尹建莉老师说得很透彻:“庸俗的奖励只能带来庸俗的动机。孩子会把奖品当目的,把学习当手段,慢慢忘了学习本身的意义。”
当学习变成 “交易”,孩子会被物质牵着走
“你考进全班前五,我就给你买新手机”—— 这种 “交易式教育”,短期可能管用,但长期来看,孩子会越来越 “功利”。
综艺《变形记》里的郑长城就是这样:爸爸为了让叛逆的他听话,提出 “晚上10点前回家给100元”“去上课给3000元”。结果呢?孩子把学习和生活全变成了 “赚钱项目”,没钱就发脾气,甚至以跳楼逼父母妥协。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 “棘轮效应”:孩子的欲望会像齿轮一样,越转越高。从 “玩10分钟游戏” 到 “要1小时”,从 “要个玩具” 到 “要手机、要金钱”,一旦满足不了,就会消极抵抗。
更可怕的是,孩子会觉得 “学习是为了爸妈”。就像有个孩子说:“我妈总说考好了给我买东西,可我考砸了,她是不是就不爱我了?” 当学习和 “被爱” 挂钩,孩子哪还有心思体会知识本身的乐趣?

3个方法,帮孩子找回对学习的 “原始热爱”
1. 让学习归学习,游戏归游戏:别让它们变成 “交易品”
看过一个视频,女孩问妈妈:“我考全班前三,能给我买个平板吗?” 妈妈笑着说:“如果你真的需要,现在就能买,不用等考试。但考试的意义,是让你知道自己学会了多少,这种成就感,比任何奖品都珍贵。”
学习有它自己的 “甜头”:解开一道难题的兴奋、背会一篇课文的自豪、考出进步的喜悦…… 这些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孩子坚持下去的动力。游戏也可以玩,但别和学习捆绑。可以和孩子约定 “每天固定玩20分钟”,让游戏成为纯粹的放松,而不是 “学习的交换条件”。
2. 用 “具体鼓励” 代替 “物质奖励”:让孩子相信 “我能行”
比起 “考得好给你买玩具”,孩子更需要的是 “被看见”。但鼓励不是空泛的 “你真棒”,而是具体到细节的肯定,比如:
“这道数学题你试了三种方法,最后做出来了,这种坚持特别棒!”(夸努力)
“今天没提醒你,你就自己记着背单词了,越来越自觉了!”(夸自觉)
“这篇作文的开头很有意思,你是怎么想到的?”(夸思考)
这种 “有细节的鼓励”,会让孩子觉得 “我的努力被看到了”“我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做好”。就像心理学威廉・杰姆士说的:“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被欣赏。” 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发内驱力。
3. 帮孩子找到 “学习的目标”:知道 “为什么而学”
云南有对双胞胎兄弟,分别以703分和730分考上清华。爸爸说,秘诀是带他们参观清华后,兄弟俩就立志 “要考这里”。之后10年,他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孩子没动力,很多时候是因为 “不知道学了干嘛”。帮他找到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比任何奖励都管用。可以试试 “三步法”:
从梦想出发:带孩子读名人传记、看科普纪录片,让他找到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拆解大目标:比如想当科学家,小学就可以定 “培养好奇心,多动手做实验”,中学定 “学好数理化”;
落实到行动:每天读30分钟科普书、每周做一次小实验…… 让目标变成看得见的步骤。
当孩子知道 “学习是为了靠近自己的梦想”,就不会再需要奖励来 “催” 了。
内驱力,是让孩子 “为自己而学”
最好的学习状态,是孩子觉得 “我想学”“我能学”。外在奖励就像给马车套上缰绳,看似能拉着孩子跑,却永远比不上孩子自己 “想跑” 的力量。
别再用游戏、奖品当 “诱饵” 了。试着让孩子体会解出难题的快乐,感受进步带来的自豪,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当内驱力被点燃,孩子会跑得比你想象中更远、更稳。
毕竟,我们希望孩子爱上的是学习本身,而不是学习换来的 “甜头”。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
学习的内驱力,就像孩子心里的小火苗,外在奖励看似在 “助燃”,实则在悄悄 “浇灭” 它。想让孩子主动学、爱上学,得先扔掉这些 “诱饵”。
用奖励 “钓” 孩子学习,最后会把内驱力 “钓” 走
心理学家雷帕做过一个特别扎心的实验:他找了一群喜欢画画的孩子,分成两组。
第一组被告知 “画完有奖品”,第二组只让他们自由画,不提奖励。
一开始,两组孩子都画得很开心。但一段时间后,第一组只有8.6%的孩子还愿意主动画;第二组呢?有16.7%的孩子保持着热情。
就因为多了个 “奖品”,原本热爱画画的孩子,反而不爱画了。这就是外在奖励的 “副作用”:它让孩子觉得 “我做这件事,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得到奖励”。
学习也是一样。当我们说 “考90分就买游戏机”“背完单词才能看动画片”,其实是在告诉孩子:“学习是苦差事,这些奖励才是甜的。” 久而久之,孩子会把学习当成 “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不是 “能从中获得乐趣的事”。
尹建莉老师说得很透彻:“庸俗的奖励只能带来庸俗的动机。孩子会把奖品当目的,把学习当手段,慢慢忘了学习本身的意义。”
当学习变成 “交易”,孩子会被物质牵着走
“你考进全班前五,我就给你买新手机”—— 这种 “交易式教育”,短期可能管用,但长期来看,孩子会越来越 “功利”。
综艺《变形记》里的郑长城就是这样:爸爸为了让叛逆的他听话,提出 “晚上10点前回家给100元”“去上课给3000元”。结果呢?孩子把学习和生活全变成了 “赚钱项目”,没钱就发脾气,甚至以跳楼逼父母妥协。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 “棘轮效应”:孩子的欲望会像齿轮一样,越转越高。从 “玩10分钟游戏” 到 “要1小时”,从 “要个玩具” 到 “要手机、要金钱”,一旦满足不了,就会消极抵抗。
更可怕的是,孩子会觉得 “学习是为了爸妈”。就像有个孩子说:“我妈总说考好了给我买东西,可我考砸了,她是不是就不爱我了?” 当学习和 “被爱” 挂钩,孩子哪还有心思体会知识本身的乐趣?

3个方法,帮孩子找回对学习的 “原始热爱”
1. 让学习归学习,游戏归游戏:别让它们变成 “交易品”
看过一个视频,女孩问妈妈:“我考全班前三,能给我买个平板吗?” 妈妈笑着说:“如果你真的需要,现在就能买,不用等考试。但考试的意义,是让你知道自己学会了多少,这种成就感,比任何奖品都珍贵。”
学习有它自己的 “甜头”:解开一道难题的兴奋、背会一篇课文的自豪、考出进步的喜悦…… 这些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孩子坚持下去的动力。游戏也可以玩,但别和学习捆绑。可以和孩子约定 “每天固定玩20分钟”,让游戏成为纯粹的放松,而不是 “学习的交换条件”。
2. 用 “具体鼓励” 代替 “物质奖励”:让孩子相信 “我能行”
比起 “考得好给你买玩具”,孩子更需要的是 “被看见”。但鼓励不是空泛的 “你真棒”,而是具体到细节的肯定,比如:
“这道数学题你试了三种方法,最后做出来了,这种坚持特别棒!”(夸努力)
“今天没提醒你,你就自己记着背单词了,越来越自觉了!”(夸自觉)
“这篇作文的开头很有意思,你是怎么想到的?”(夸思考)
这种 “有细节的鼓励”,会让孩子觉得 “我的努力被看到了”“我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做好”。就像心理学威廉・杰姆士说的:“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被欣赏。” 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发内驱力。
3. 帮孩子找到 “学习的目标”:知道 “为什么而学”
云南有对双胞胎兄弟,分别以703分和730分考上清华。爸爸说,秘诀是带他们参观清华后,兄弟俩就立志 “要考这里”。之后10年,他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孩子没动力,很多时候是因为 “不知道学了干嘛”。帮他找到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比任何奖励都管用。可以试试 “三步法”:
从梦想出发:带孩子读名人传记、看科普纪录片,让他找到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拆解大目标:比如想当科学家,小学就可以定 “培养好奇心,多动手做实验”,中学定 “学好数理化”;
落实到行动:每天读30分钟科普书、每周做一次小实验…… 让目标变成看得见的步骤。
当孩子知道 “学习是为了靠近自己的梦想”,就不会再需要奖励来 “催” 了。
内驱力,是让孩子 “为自己而学”
最好的学习状态,是孩子觉得 “我想学”“我能学”。外在奖励就像给马车套上缰绳,看似能拉着孩子跑,却永远比不上孩子自己 “想跑” 的力量。
别再用游戏、奖品当 “诱饵” 了。试着让孩子体会解出难题的快乐,感受进步带来的自豪,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当内驱力被点燃,孩子会跑得比你想象中更远、更稳。
毕竟,我们希望孩子爱上的是学习本身,而不是学习换来的 “甜头”。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