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 “雷区”:别让纠错的刀,砍断自信的苗

成长路上,家长本应是引路人,可不少家长却走进误区,觉得教育就是揪出孩子的错,对小毛病也不放过,唠叨不停,以为不说孩子就不会进步,殊不知这给孩子带来许多问题。
 
过度纠错,困住孩子思维
陪孩子练字时,家长常忍不住纠错,像“这横歪、那撇斜”。
但这种紧盯,会让孩子没了练字的自信和热情,觉得练字就得挨批,不如不练。
被人不停挑错,谁都会畏缩,孩子还可能被贴上“粗心”等负面标签,小问题变成大毛病。
过度纠错有诸多坏处:
孩子依赖外界评价,做事先看家长脸色;不敢自己尝试,怕犯错;还会形成“我就是爱出错”的想法。
其实孩子有自我纠正能力,像2岁说“汪汪”,3岁自然知道是“小狗”。
大人老插手,孩子就不会自己思考了。
总揪着小事纠错,缺点反而改不掉;多关注优点,比如练字时夸“这竖直、捺有力”,优点就会越来越多。
 
纠错过头,孩子内心受伤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提到“挑剔型父母状态”,这类父母的孩子很容易受到伤害。
网上有个妈妈在麦当劳,一直挑剔女儿口红、耳环,说她打扮像“变态”,女儿崩溃了,疯狂往脸上涂化妆品,妈妈却还说女儿“疯了”。
被父母一直纠错的孩子,心里憋满绝望,迟早会爆发。
孩子靠父母反馈认识自己,总被批评,就会觉得自己不行、不如别人、不值得被爱,容易变成低自尊人格,一直焦虑痛苦。
 
纠错不停,孩子变得沉默
孩子小时候都爱围着父母,眼里父母是超人,有说不完的话。
但不知何时,孩子变得沉默。
这是因为家长和孩子交流,总站在“对”的一方,老揪着问题,想让孩子听话。
可谁被一直挑错,都不想再说话,亲子关系也变差了。
亲子沟通不是争对错,孩子说话是想被理解,不是被评判。
 
容错空间,助力孩子成长
孩子需要关注,不同的关注像不同的镜子。
挑剔指责的镜子,照出的是怯懦的孩子;欣赏鼓励的镜子,映出的是自信的模样。
被负面评价包围的孩子,满心自卑;在积极关注里的孩子,勇敢又坦然。
 
养育孩子,要用包容的心看待他们的不完美。
 
孩子犯错是探索世界的尝试,允许犯错,孩子才会担当;给予宽容,孩子才懂自爱。
 
世上没有完美小孩,但每个孩子都值得温柔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