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情绪价值的父母,很难养出幸福感强的孩子

近几年,“情绪价值”备受关注,人们常用它衡量关系是否良好。
 
在亲密关系里,情绪价值就是给对方情感支撑,帮其处理情绪、治愈内心。
 
不管哪种关系,大家都盼着遇到能承接自己情绪,同时自己也能给予情感支持的人,这样关系才能健康稳定。
 
心理学家林赛·吉布森说过,关系靠情感亲密的愉悦感维系,有人倾听、理解,才有这种愉悦感,缺了就难长久,情感上恰当回应是维持关系的基础,这在亲子关系里同样重要。
 
如今孩子和过去不一样,不光要物质满足,内心更孤独,对自我及自身需求格外关注。
 
家长想教育好孩子,得读懂孩子情绪,因为父母给的情绪价值里,藏着孩子需要的爱与安全感。
 
 
给予孩子情绪价值,是父母稀缺的能力
 
以前,父母面对孩子情绪时的回应往往不尽如人意。
 
有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考研失利、找工作不顺,满心焦虑跟父亲倾诉,得到的却是指责和比较,压力反而更大。
 
很多父母常这样,孩子表露情绪,他们不是忽视、否认,就是借嘲讽、讲大道理来回应。
 
缺乏情绪价值的父母,还表现为对孩子话题不感兴趣,没法共情孩子,觉得孩子感受不重要,甚至把自己的沮丧传递给孩子,整天抱怨,让家庭氛围压抑。
 
父母被消极情绪困住,就没法给孩子正能量。
 
孩子得不到理解,亲子间很难有真正的情感亲近,以后也就不愿和父母谈心了。
 
 
孩子渴望的“情绪价值” 本质是对“爱与接纳”的渴求
 
在《佐贺的超级阿嬷》里,昭广拿着差成绩单愧疚地对外婆道歉,外婆乐观回应,把分数相加鼓励他,还说“人生就是总和力”,轻松化解了昭广的焦虑。
 
外婆就是能给孩子情绪价值的家长。
 
能提供情绪价值的父母,善于回应孩子,让孩子感到被理解;能控制自己情绪,给孩子安全感;对孩子包容、支持、安抚。
 
孩子倾诉痛苦时,他们会放下评判,帮孩子排解。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应对痛苦情绪的能力更强,能乐观看待负面情绪。
 
有个年轻人羡慕大学室友和父母的相处,室友从小和父母关系亲密,什么心事都和父母说,因为不管感觉多糟,父母都能接纳他。
 
后来,室友把从父母那学到的倾听、共情运用到生活中。
 
可见,孩子对情绪价值的渴望,其实是对爱与接纳的追求。
 
在爱与理解中长大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爱别人,人际关系也更好。
 
 
努力成为情绪稳定、成熟的父母
 
情绪价值高,意味着情绪成熟。父母要努力成为情绪稳定、成熟的家长,虽然这不容易。
 
1. 稳定自身情绪
 
父母要是陷入情绪黑洞,就没精力爱孩子了。在亲子关系里,得先照顾好自己的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常有,要接纳、正视,可以通过运动、看书等方式排解。
 
2. 为孩子提供稳定情感支持
 
情绪只能理解,不能压制。孩子害怕打雷找妈妈,回应“这有啥好怕,你真胆小”,这是压制;回应“你害怕打雷呀,妈妈在这陪你”,这是理解。
 
被压制的孩子会觉得害怕是不对的,以后可能不敢表达情绪;被理解的孩子有安全感,情绪能平复,之后大人再引导,孩子就能恢复理性。
 
稳定的情感支持没固定方式,关键是父母要能承接孩子情绪,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支持自己的。
 
父母可以抱抱孩子、默默陪伴,让孩子情绪有处安放。
 
早期,父母得当好容纳孩子情绪的容器,这样才能有好的亲子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