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妈帮托管:别让亲子沟通 “卡壳”!三招解锁孩子倾诉欲

当下,不少家长都在为孩子不愿沟通发愁。
相声演员于谦就坦言,最怕儿子什么都不说,因为不了解就走不进孩子的世界。
孩子对父母沉默,这问题严重吗?都已读不回了,显然不容小觑。
可这事奇怪吗?换位思考,又似乎情有可原。
想想自己,对和父母沟通又有多少热情?
其实,问题根源常在家长,错误的沟通习惯代代延续,而我们却对亲子沟通中的不良习惯视而不见 。
常言道,“恶语伤人寒六月,良言一句暖三冬”。
在外与人交谈,我们措辞谨慎,可在家面对孩子,却常忽略他们脆弱的内心,随口说出伤人话语。
如此,还指望孩子听进去,那可就太天真了。
孩子不听你,你又怎能知晓他们的心声?
想和孩子顺畅交流,不妨试试这些方法,换种沟通风格,让氛围轻松起来,修复亲子关系,重建沟通桥梁 。
 
多认可,少否定
对同一件事,我们评价孩子的角度天差地别。
既可以夸孩子积极开朗,也可能贬其没心没肺;能称赞坚韧不拔,也会批评执拗倔强。不同评价,对孩子影响截然不同 。
世上本无绝对缺点,性格特质都有两面性,好坏取决于看待角度。
心理学“罗森塔尔效应”表明,父母认可孩子,孩子就自信阳光,更愿意进步。
若总盯着缺点,孩子易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弃。
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很大程度来自父母评价。
家长要明白,否定并非锻炼孩子承受力的好办法,老给负面评价,孩子不会更坚强,反而易认定自己不行。
长期处于否定环境,孩子不仅心理受影响,大脑发育也会受损。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消极语言影响孩子大脑的胼胝体、海马体和前额叶,导致记忆力、反应速度下降,智商受牵连。
而且,家长不经意的比较,如“别人家孩子”,也会让孩子自信受挫。所以,家长要多发现孩子优点,及时认可他们的进步 。
 
多谈感情,少讲道理
小时候,我们常和父母话不投机,发誓不再分享心事。
可为人父母后,却成了曾经讨厌的样子。
孩子分享美食,换来的是垃圾食品的说教;
倾诉比赛失利,得到的是冷嘲热讽;
说钱丢了,被怀疑是自己花掉。
这种中国式亲子沟通,缺共情、漠视孩子感受,只想证明家长权威 。
电影《小孩不笨2》里说,大人以为多说话就是沟通,其实只是自顾自说。
调查显示,只有26.73%的孩子心里话首选告诉父母,且这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孩子倾诉不是想听大道理,而是要情感共鸣。
开心时分享喜悦,难过时求安慰拥抱,这时孩子能感受到爱与接纳 。
亲子沟通不畅,孩子就不愿交流,亲子关系受冲击。
而良好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基础,没了它,教育手段都白费。
孙俪分享育儿经验,孩子情绪不好时,给他拥抱,先理解支持,道理等情绪平复再说。
情感互动才能走进孩子内心,让他们信任家长,主动交流 。
 
多谈自己,少指责对方
心理学“超限效应”指出,话说太多,说服力反而打折。
爱唠叨的家长,孩子常不听,话少的家长,孩子却更听话。
唠叨降低家长威信,消磨孩子耐心,引发抵触,孩子即便知道对,也会逆反 。
《非暴力沟通》提到,评价、指责是暴力沟通,伤害孩子。
非暴力沟通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要素,其中只有请求涉及“你” 。
1. 观察:孩子玩手机,别用“总是”“每次”这类绝对词指责,比如别说“你总是玩手机”,换成“我看到你放学看了好几集动画片”,客观描述事实,孩子更易接受 。
 
2. 感受:看到孩子长时间看手机,说出真实感受,像“我担心你近视,怕作业写到很晚”,比指责更能让孩子反思行为 。
3. 需要:接着讲为什么担心,表达需求,如“孩子健康出问题,我会不安”,让孩子明白家长苦心 。
请求:最后提出具体请求,如“先写作业,每次看30分钟,看完放松眼睛,好吗”。经前面铺垫,孩子更易接受并遵守 。
 
教育是影响,不是要求。
家长若教育吃力,孩子又没达到期望,不妨审视自身。
关注孩子感受、接纳他们、诚恳表达需求、多认可少指责,孩子就会敞开心扉,亲子关系自然亲密。
 
充满爱的家庭,能给孩子底气,去应对未来的困难挫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