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吼了!换种语气,孩子超配合
时间:2025-03-06 点击: 199次
在亲子沟通里,家长们常常苦恼:明明是为孩子好,可话一出口,孩子就抵触、不配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问题往往出在说话语气上。换一种表述方式,孩子会比你想象中更乖巧听话。
告别反问,巧用陈述
日常交流中,我们可能不自觉就用上了反问句,却没意识到它的攻击性。
像 “这么简单的事你现在才会?”“你要我说多少次,你书都白读了?” 这类话,满是责备与嘲讽,不仅伤孩子自尊,还会浇灭他们和你交流的热情。
调皮的孩子并非故意作对,很多时候是家长的表达方式出了问题,让孩子心生抗拒。
不妨用描述性陈述句替代反问。
比如孩子把牛奶撒地上,别怒吼 “笨蛋!你为什么永远不让我省心?”,而是平和地说 “牛奶泼在地上,路都没法走了,你把抹布拿过来,我们把它擦干净吧。”
遇到问题,别被愤怒冲昏头脑,把孩子当成敌人,以合作心态共同解决,描述事实、提出建议,语气越平和,教育效果越好。
表达感受,替代指责
父母总说 “我骂你都是为了你好”,可当孩子犯错,愤怒瞬间爆发,劈头盖脸的指责就来了:“你又把自己搞伤了,你怎么那么笨啊!”“你这个闯祸精,让你跟着我你还能走丢!”
这些话虽藏着担心,却难以让孩子感受到爱,反而让他们害怕、不安,要么辩解,要么拒绝沟通。
直接表达感受和需求,能避免亲子矛盾。
比如孩子放学晚归,别急于责骂,而是说 “你今天放学没有回家,也没有提前告诉妈妈要晚回来,妈妈都快担心死了。
妈妈都没心思去做饭,四处问人有没有看见你。
以后放学记得按时回家,如果不能也要提前告诉妈妈一声。”
孩子爱父母,好好表达,他们能体谅,也会吸取教训。
商量代替命令,尊重孩子想法
商量,能让大人站在孩子视角看问题。
不是事事都和孩子协商,而是大事父母把握方向,小事让孩子参与,发表意见或做选择,像 “你今天想穿裙子还是裤子?”“你想去游乐场还是动物园?”
主持人敬一丹分享教育心得时提到,要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
她在衣柜给女儿留一格,让女儿自己决定穿搭,拿不定主意时,就给建议 “今天你跟小朋友去游乐场,我建议你穿短裤。”
两代人相互理解、尊重的关系,要从幼儿时期培养,让孩子参与家庭选择,感受被尊重。
把命令换成商量,征求孩子意见,家庭氛围也会更积极正向。
林语堂说:“说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
理性沟通是教育基础,想改善亲子关系、突破教育困境,就从改变说话语气开始吧!
其实,问题往往出在说话语气上。换一种表述方式,孩子会比你想象中更乖巧听话。
告别反问,巧用陈述
日常交流中,我们可能不自觉就用上了反问句,却没意识到它的攻击性。
像 “这么简单的事你现在才会?”“你要我说多少次,你书都白读了?” 这类话,满是责备与嘲讽,不仅伤孩子自尊,还会浇灭他们和你交流的热情。
调皮的孩子并非故意作对,很多时候是家长的表达方式出了问题,让孩子心生抗拒。
不妨用描述性陈述句替代反问。
比如孩子把牛奶撒地上,别怒吼 “笨蛋!你为什么永远不让我省心?”,而是平和地说 “牛奶泼在地上,路都没法走了,你把抹布拿过来,我们把它擦干净吧。”
遇到问题,别被愤怒冲昏头脑,把孩子当成敌人,以合作心态共同解决,描述事实、提出建议,语气越平和,教育效果越好。

父母总说 “我骂你都是为了你好”,可当孩子犯错,愤怒瞬间爆发,劈头盖脸的指责就来了:“你又把自己搞伤了,你怎么那么笨啊!”“你这个闯祸精,让你跟着我你还能走丢!”
这些话虽藏着担心,却难以让孩子感受到爱,反而让他们害怕、不安,要么辩解,要么拒绝沟通。
直接表达感受和需求,能避免亲子矛盾。
比如孩子放学晚归,别急于责骂,而是说 “你今天放学没有回家,也没有提前告诉妈妈要晚回来,妈妈都快担心死了。
妈妈都没心思去做饭,四处问人有没有看见你。
以后放学记得按时回家,如果不能也要提前告诉妈妈一声。”
孩子爱父母,好好表达,他们能体谅,也会吸取教训。
商量代替命令,尊重孩子想法
商量,能让大人站在孩子视角看问题。
不是事事都和孩子协商,而是大事父母把握方向,小事让孩子参与,发表意见或做选择,像 “你今天想穿裙子还是裤子?”“你想去游乐场还是动物园?”
主持人敬一丹分享教育心得时提到,要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
她在衣柜给女儿留一格,让女儿自己决定穿搭,拿不定主意时,就给建议 “今天你跟小朋友去游乐场,我建议你穿短裤。”
两代人相互理解、尊重的关系,要从幼儿时期培养,让孩子参与家庭选择,感受被尊重。
把命令换成商量,征求孩子意见,家庭氛围也会更积极正向。
林语堂说:“说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
理性沟通是教育基础,想改善亲子关系、突破教育困境,就从改变说话语气开始吧!
- 上一篇:一起看陕西咸阳杨静校长的中托盟故事
下一篇:一起看贵州惠水胡小慧校长的中托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