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都懂得给孩子留面子,这4个底线再生气也不要碰
时间:2023-05-08 点击: 163次
前两天网上看到一个吐槽视频。
俩妈妈聊天,一个妈妈说自己家娃4岁昨晚又尿床了,另一个妈妈应声附和:
“哎呀都一样,我家都7岁了,前天还尿了一次呢!那一大泡,半张床都湿透了。”
大人们一哄而笑,7岁孩子气冲冲冲过来推了妈妈一把,气愤地说:
“不允许你随便说我的事情,妈妈真讨厌,我也是要面子的!”
妈妈调侃说:
“一个小屁孩,懂啥是面子?!”
相信有此想法的大人不在少数,觉得孩子前脚说后脚忘,给个糖就能哭脸变笑脸,有啥面子可言?
但现实是,不给孩子留面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自我厌恶和低自尊感。
你是否感觉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是否就觉得的自己能像大多数一样把事情做好?
是否能聚焦于自己优势的领域,哪怕被人否定了,也能说一句:“人又不是处处完美才最好,我还有好多好多其他优点呢~”?
这些自我评价都与自尊水平的高低有关。
心理治疗大师斯科特派克说:“高自尊必须从幼年开始培养,成年后再补救往往事倍功半。”
不想孩子成为一个低自尊的人,这4大让孩子“丢脸”的事,尽量不要碰。
不信任孩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最受孩子喜欢的10种父母做法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信任我。
但调查却显示,95%的父母根本不信任自己的孩子!
看到数据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可能?我对孩子很信任啊。
但细数生活中的小事你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不信任孩子的能力:
孩子帮忙端盘子,你却说:“你端不稳,别把盘子打碎了。”
孩子拿扫帚扫地,你却说:“别扫了,你扫不干净。”
孩子磨磨蹭蹭的跟扣子较劲,你却说:“我来吧,这个扣子你系不上。”
因为总觉得孩子还小,没经验,所以认为孩子这不能干,那干不了。
尹建莉曾说:多余的提醒和安慰满足了家长,却给孩子不信任和侮辱。
不信任孩子的言行:
玩具弄得哪都是:“是不是又是你干了,玩完都没收?”
孩子说肚子疼不舒服,你却说:“真痛还是假痛?不要为了不想去幼儿园装病!”
孩子自己在房间里待了很长时间,你觉得:“是不是在搞破坏?是不是在偷玩手机、偷看动画片。”
当孩子被老师批评的时候,你忍不住反问说:“老师为什么只批评你?肯定是你有问题。”……
乔伊爱斯·布拉泽说:爱的最好证明是信任,彼此信任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就给予他真实的信任,为他保留足够的面子,不轻易和质疑孩子,孩子的自尊水平自然会越来越高。
当众打骂
一提到当众打骂,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之前的一则新闻。
14岁的初中生因和同学一起打扑克,被老师叫了家长,他的妈妈来后二话不说,当着全班同学和老师的面对孩子一顿扇耳光,打骂。
而两分钟后,男孩犹豫再三,从五楼一跃而下了。
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
是那两个有多疼的耳光吗?并不是~
而是那无处躲藏的羞辱,那种来自于这个世界上最亲近、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的羞辱。
那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
当众的打骂并不是有多疼或者多难听,而是父母的不理解、不认同,旁人异样、看笑话的眼光,每一点都是毁掉孩子自尊的利器。
当众出孩子的丑,可以说是毁掉孩子的终极手段。
可能有人会说,我肯定不会当众打骂孩子,顶多就是说他两句。
很多时候,我们不以为然的说两句不过是因为孩子还小,实际上与打骂的本质没有区别,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因为它们都让孩子赤裸裸的感受到了在外人面前低自尊是什么感受。
在“当众”这件事上,文学家胡适的母亲的做法就非常值得学习。
她从来不当着他人的面教育他,私底下对他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他母亲一直秉持的原则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给别人看的,也不是让别人在边上说风凉话的。
孩子再不好,也是自己的,教子是关起门来的,断没有让旁人看笑话、说三道四的道理。
无论他多小,都请尊重他的感受,在教育的时候给他留一份尊严。
揭短、提陈年旧事
不要说孩子了,就是大人都巨烦那种一吵架就扯陈芝麻烂谷子,有一点问题就被揪住不放,每次不痛快都要拿出来说一遍的那种。
孩子一样不喜欢,而且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他们没有自信,这样的影响甚至直至成年都无法消散。
之前知乎上就有一个话题:“被父母揭短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看得让人心疼。
“小的时候我妈经常跟七大姑八大姨讲我的糗事,每当他们哈哈大笑的时候,我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以至于到现在我都不愿意站在众人之中,不敢上台发言,总觉得随时都可能被曝光,成为被嘲笑的对象……”
人无完人,谁没有点问题,谁没有犯过错?
但如果把孩子曾经的问题当做娱乐去取笑,或者是在教育中当做“原来你就不行,现在你也不会行”的证据,无疑有“一个污点一辈子翻不了身”的绝望感。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当就事论事,事情过后就尽量翻篇,如果比较严重,最好还要帮孩子淡化这件事的影响。
除了这种恶意的“揭短”之外,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我们警惕的,就是开篇的例子。
一些在大人看来无关紧要的“失误”,也会使得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
假谦虚真贬低
中国式父母,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谦虚”,尤其是在他人称赞孩子时,予以否定,以示谦虚。
“没有没有,过奖了!”然后用略带嫌弃的语气指出孩子的各种问题:
也是不听话,特别调皮,脾气倔的很,也不好好写作业……
我们习惯以自我否定来表达谦卑,这类谦虚的本质是为了赢得关系。
通过自己不那么好,来凸显他人的好,进而减少彼此之间的排斥感,而非真正的谦逊。
大人自以为是谦虚,但孩子并不懂,他会把这些实实在在地当成你对他的否定。
教育著作《中毒的父母》中,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说过这样一段话:
小孩不能区分事实和笑话,他们会相信大人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也有人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担心孩子因此沾沾自喜,不思进取,但实际并不会。
如果别人对孩子的称赞是事实而不是吹嘘的话,不妨趁着这个机会,大大方方地对孩子表达肯定。
当有人夸孩子懂事、有礼貌,可以回应:“谢谢!孩子从小就很愿意。”
当有人夸他聪明、知道得多,可以回复:“他比较好学,是个努力的孩子。”
当有人夸孩子活泼可爱、友善可以回应:“他很喜欢交朋友,乐意帮助他人。”
这样实事求是的表达,并不会养出一个骄傲自满的孩子,反而显得很客观。
...
作家桐华说:
“小孩子很多时候比大人还爱面子,因为世界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没错,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感知世界的能力一点不比我们差,甚至是更加敏感;
而且因为他们阅历少,不像成人那样拥有强大的内心,相比之下更在意他人的评价,更加的脆弱。
所以,给孩子留面子要从小开始,让我们都努力做一个培养高自尊孩子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