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吃低级的苦!吃高级的苦,才能得到高级的人生
时间:2022-08-23 点击: 122次
去年在微博上有这样一个新闻:
一个4岁的宝宝,在母亲的要求下,徒步参加10公里的马拉松。
很多网友认为这是给孩子的“吃苦教育”,孩子应该多吃点苦,以后才懂事,对这位母亲纷纷表示支持。
也有一些网友指责孩子的母亲,“见过教孩子吃苦的,没见过这么逼孩子吃苦的!”
同样的,主持人乐嘉为了让女儿学会“吃苦”,让4岁的小姑娘,每天在沙漠中徒步行走20公里。
行程中,女儿脚上起了水泡,长了密密麻麻的红疹,不断地恳求:“爸爸,我好困,我走不动了”,乐嘉依然没有心软。
这样“折磨”孩子的父母,何止这两例。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些“虎妈”、“鹰爸”、“狼爸”出来折磨孩子一番,美其名曰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
很多家长认为,吃苦就是孩子的人生必修课,生怕孩子“不经冬寒,不知春暖”,“从小不吃苦,以后吃大亏”。
然而,结果却往往是,孩子们除了皮肉之苦,少有其他收获。
不可否认的是,埋头苦干、吃苦耐劳的确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可是,吃没有意义的苦,只会浪费我们的时间,白白消磨我们的意志。
所以,吃苦教育不是要不得,而是要看吃的是什么苦、怎么吃,吃苦要吃得有意义。
吃低级的苦,就是为了吃苦而吃苦;而吃高级的苦,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为什么要吃高级的苦?
什么是低级的苦?什么又是高级的苦?
有一句话可以诠释:
穷人吃得了生活的苦,但吃不了奋斗的苦;相反的,富人吃得了奋斗的苦,却吃不了生活的苦。
作为富人,把终身学习当成一种习惯。
深夜加班,但卓越奋进;压力巨大,仍迎难而上。
吃尽无数苦头,只因为,富人吃得了奋斗的苦,却吃不了生活的苦。
而作为穷人,可以接受没有空调的房间,蚊子叮咬也没有问题;
可以将一桶鸡蛋,坐火车携带2000公里以上;
可以为了省一元钱,步行一公里。
但不喜欢学习知识、读书、拼搏。所以,穷人吃得了生活的苦,却吃不了奋斗的苦。
1. 让孩子吃低级的苦,那他只配得到低级的乐
吃苦和享乐是一对反义词,同时,它们也是共生的关系。
如果你认为让孩子吃野菜、住山区是吃苦,那么相应的,孩子渴望的乐,就是吃穿不愁、生活安逸——物质上的匮乏是低级的苦;
如果你认为徒步穿越沙漠、去少林寺打拳是吃苦,那么相应的,孩子渴望的乐,就是吹着空调睡觉、葛优躺——纯粹体力上的折磨也是低级的苦。
这些低级的苦,对应着低级的乐,不过就是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要求,不过就是吃喝玩乐,有多大意义?
所以,让孩子“吃苦”,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培养孩子的毅力、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淡定心态……而这些,是要吃更高级的苦才能得到的。
比如,刘国梁女儿得了世界高尔夫少年组冠军,乔布斯女儿赢得马术比赛冠军,马伊琍大女儿是全国拉丁舞比赛冠军,李湘女儿才9岁一幅画就能拍出12万元的高价……
这些事件都建立在孩子的兴趣之上,在持续的训练中“吃苦”,最后获得引以为傲的成绩。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贵在坚持”。这才是“吃苦教育”的目的,这样的“吃苦”才有意义。
因为它伴随着成就感,激发人愈发积极向上的心态:
越是极苦,就越能享受极乐。这乐趣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努力得到的认同,是有尊严的,是令人骄傲的。
2. 吃高级的苦,培养成长型思维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这样一个现象:
那些成绩好的孩子,没有一个是被家长、老师逼着学习的。
他们都激发了内在的学习动力,持续不断地学习,并乐在其中。
这些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有着强大的内驱力,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难,因此越战越勇,最终走向成功。
而吃高级的苦,正是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机会。
比如,坚持不懈的挑战。
网上有一个视频,一个日本男孩不断挑战跳箱,让人印象深刻。
他奋力奔跑,一次一次尝试。
每次失败之后,都调整助跑速度、步伐、起跳点、跳跃姿势。
失败并不可怕,擦干眼泪,再来一次。
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注视下,男孩跃过了跳箱,挑战成功。
现场掌声雷鸣。
显然,这个男孩拥有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让孩子拥有克服困难、不断进步的力量。
我相信,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他还会像跳箱一样,跃过一个又一个困难。
生活中的困难,也是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机会。
前段时间,佛山的一位老师给四年级小学生布置了一道“奇葩”作业:要求学生在家数1亿粒米。
随后,这道“奇葩”作业在网上沸腾起来。
有的家长和网友们一起嘲笑、讽刺出题老师脑残,有的家长却不声不响地引导孩子完成了“不可能任务”。
这些孩子,有的用乘法的概念,先数100粒米,再乘以相应倍数,了解1亿是什么概念;
有的用体积的方法,先用容器测量1000粒米的体积,再通过倍数相乘的方法,结合建筑体的体量,去感受1亿粒米的体量。
同样的作业,却有不一样的思维。
选择了指责和嘲讽的家长,他们的思维已经成了定式,认为这不可能被完成,剥夺了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而引导孩子完成了“不可能任务”的家长,却把作业当成了有趣的挑战,引导孩子跳出思维的“舒适区”,解决问题。
后者,就是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家长。
他们会培养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认为困难和失败是让自己进步的挑战,对学习充满热情,相信努力可以提升能力,也相信自己的潜力是无限的。
怎样教会孩子吃高级的苦?
有一个朋友,琴棋书画各种才艺都略懂一些,在一群没有特长的朋友面前显得尤其鹤立鸡群,但是她自己很清楚,在内行人看来却并不是那么回事。
她说:
“小时候妈妈送我去各种兴趣班,但大多数都是坚持了一两年,然后慢慢的放弃了,虽说什么都懂,但却又都上不了台面。
我的一个同学,她小时候也是上了很多班,我们商量着一起对抗父母,我父母随了我的心愿,没有逼迫我上兴趣班了,但是朋友的妈妈很强势,让她继续上兴趣班,不过还是比较开明,让朋友选一个上就可以。
然后现在朋友已经成为一名舞蹈家,全国各地去演出,而我还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很多孩子会问父母:
“你为什么要逼我去上兴趣班?”
有些父母妥协了,然后孩子长大后又问父母:
“你当初为什么不逼我一把?”
没有一个父母希望孩子是被自己逼迫着成长的,父母们也希望孩子带着热情去学习,去发现另一个自己,但是如果孩子们自己无法成就自己,那么父母的逼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成全。
然而,“逼迫”并不容易做到,一不小心,可能就适得其反,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一发不可收拾。
那么,应该如何“逼迫”才能让孩子能够自发地坚持下去呢?
学习一门特长,需要不断和自己天性中的惰性做斗争。
学习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①有兴趣→②没兴趣→③刻意练习→④成为习惯→⑤有兴趣→⑥成为特长!
但是,大部分家长在孩子第二步时就放弃了,而且理由相当充分:孩子不喜欢不想学了……
孩子就是孩子,不成熟的状态下必然会有许多惰性和随性,而父母就是孩子的成长导师,应教会孩子的第一课就是:坚持。
坚持学习和练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苦”,就是高级的苦。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应该怎么做?
首先,父母要给予足够的爱和鼓励。
给予认同,并疏解情绪,这才是在感情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
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不耐烦的情绪,更不要在孩子处于情绪中时,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因为这时讲的大道理,对孩子来说都是无用的。
其次,允许孩子有一个心理上的缓冲期。
告诉孩子一段时间内可以消沉、低落,可是期限到了,就要化悲伤为动力,继续努力前进。
然后,引导孩子客观看待自己的能力。
告诉孩子,如果目前不具备某种能力,只是暂时的,没关系。
强化训练,慢慢往这个方向努力,就会越来越擅长。
简单的做法是,当孩子因为做不好而发脾气或想放弃,表达出“我不行”的状态时,一定要先蹲下来,温柔但坚定地看着孩子的眼睛,非常肯定地对孩子说,“你只是暂时不行,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然后带着孩子一起想解决方法。
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平静和信任的力量,更是一份转变视角的能力。
孩子都要慢慢教,慢慢学,“做不好”没关系,如果父母也对孩子说“你就是做不好了”,那就是对孩子能力判“死刑”了。
人的一辈子这么长,很多困难都是暂时的,继续努力至少可以比现在做的更好。
通过努力学习,我们就会成长,而成长就是这样一个持续的过程。
最后,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1. 及时地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尽可能地采取措施弥补,才能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值。
2. 告诉孩子,有些事情目前确实是太难了,他可能暂时还没法理解。但只要孩子把漏掉的、忽略的要素找出来,就肯定能搞明白。
3. 告诉孩子,勇于肯定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倾听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把注意力集中到改进不足和增长知识的观点上来。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改变自己的固定思维,发自内心地相信孩子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放手给孩子挑战的机会,让孩子形成持续成长的正向反馈。
就如德韦克教授一场著名演讲题目:
教育的关键是要让孩子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